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關於愛惜光陰的二三事

2016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李詠祈

 

 

年終歲首之時,各種回顧和前瞻理所當然成為媒體和網絡的熱門話題。社交網站自動將用戶去年上載過的相片輯錄成精選重溫,然後大部分的人看完之後,除了高興以外都難免感慨一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都跑哪兒去了?」

 

 

 

童年過得最充實

 

印象中,童年是我過得最充實的時期。因為父母需要上班,所以讀下午校的我也必須早起梳洗(按:當時香港的小學供不應求,故實行半日校制度),被帶到外婆家中,然後練鋼琴、溫習、看看電視、吃午飯、上學。放學後,回家吃晚飯、做功課,最後洗澡睡覺,每天規律有序。現代的學生更加注重課外活動,他們的童年想必比我的更「充實」了!誠然,因為成年人要訓練小孩從小養成「節制」的習慣,所以童年的時間都被安排妥貼。當我們漸漸長大,取回了時間的掌控權時,也需要有效地管理及控制每一天的時間。

 

 

 

 

 

 

如果一天有26小時豈不更好?

 

 

在英國,因著冬令和夏令時間的關係,一年需要調校時鐘兩次。進入冬令時間的那個晚上都會令人特別興奮,彷彿是多賺了一個小時。有人打趣說,如果一天能多兩個小時就好了,起碼可以多睡點吧!對於這個想法,我不敢恭維,因為我們對於時間的需求,跟擦擦天方夜譚的神燈類同――無法滿足,只會想要更多、再更多。按觀察,人類對時間的攝受感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例如冬季的日照時間較短,雖然一天的時間還是24個小時,但因為黑夜代表著一天的終結,所以我們會被環境影響,感覺一天的時間很短促;相反在日光較長的夏季,我們會感覺時間比較充裕,因為夜幕很晚才下垂。故此,如果一天真的多了兩個小時,一開始我們可能會很積極珍惜,但慢慢習慣了,也就會抱著「反正多了兩個小時」的心態,「拖延症」再次發作。故此即使光陰再多,也有可能被虛耗。

 

 

 

 

科技不是幫助人們節省時間嗎?

 

 

通訊科技在這些年間發展蓬勃,辦公不再規限於辦公桌上,在公車上、咖啡廳裡,甚至走在路上都可以收發電郵、搜尋資訊,處理各種公務私務。如此看來,科技發達應該是幫助我們減少廢時誤事才對,但為何我們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原因是,我們都不自覺地被俘虜了。有資料顯示,有些人每天花上七個半小時在電腦及手機上,深夜在床上寧願玩手機也不睡覺,導致上班誤時。而因趕工加班,每週的工作時間由40小時增至47小時,每週的空閒時間也因此由26小時減至16小時。我所認識的很多大學生,都坦誠跟我分享說時間之所以不夠用,是因為許多時間都花在玩手機、網上節目、電腦遊戲,甚至是網上購物上,到學期末的時候,才猛然醒覺之前的光陰都在互聯網上溜走了。

 

 

 

 

 

 

 

 

找回初心,珍惜分秒

 

 

古代岳飛有名句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聖經的《箴言》也有提到:「儘管你只打個盹,睡個覺,抱著手休息片刻,但當你沉睡的時候,貧窮要像帶武器的匪類來襲擊你。」古今中外都一致認為愛惜光陰是美德,為什麼?因為沒有人能用金錢換取生命或時間,換句話說,人的一生和其擁有的時間都是白白賜予的,所以我們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恩典。聖經的《傳道書》也說:「美好的人生不如在神所賜短暫的一生中吃喝,享受在太陽底下辛勞得來的成果……這是神的恩賜。既然神讓他快樂,他不必因為人生的短暫而憂慮。」如果能懂得每寸光陰都是來自天父的恩賜,就更能意識到愛惜光陰的重要。當我們能把每一天都看待成為一份禮物時,我們就能抱著感恩的心,面對各樣處境而不煩躁憂慮。

 

 

每一天,都是神給我們的最好機會,讓我們利用短暫的時間活出最有意義的人生。願我們都能好好珍惜2016年的366天!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新年新希望
如何實現 新年目標
我的年首願望和計劃
好習慣壞習慣
關於愛惜光陰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