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手機焦慮症」患者的自白

2015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千里

 

 

我叫福伯,十五年前退休後便與太太過著簡單寧靜的生活,閒時也會與老友一聚。可是,寧靜的退休生活卻在近年泛起陣陣令我不安的漣漪。先由內子說起,自從三年前大兒子送了一部智能手機給她之後,她整天都疲於奔命地拿起手機,看這看那,或是樂此不疲地玩著那千篇一律的遊戲。她現在所關心的已經是她那所謂群組內的生活,而不是我們之間的交流。我的老朋友大概也如是,茶聚時總是機不離手,而話題也漸漸集中在他們的電子群組間的事。他們好像是患了一種報紙上說的「無手機焦慮症」,但他們卻說我是患了「手機焦慮症」!

 

 

不錯,我對手機確有恐懼。正確而言,是為手機對生活帶來的衝擊而恐懼。首先,我已70多歲,行動已欠靈活,現在才再訓練指頭來使用手機,恐怕力有不逮。再者,不單指頭欠靈活,視力也大不如前。比我年輕十年的太太,尚且也要一段時間過後才習慣使用手機,我這老頭恐怕是沒啥希望;而我也很怕太太和老友訕笑我學習遲緩、反應遲鈍。

 

 

其次是我的習慣,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是走到報攤買一份早報並在用早點時細讀。打開報紙的感覺多好。撲鼻的紙香,精緻的排版以及圖文並茂的採訪報導,一頁一頁的掀,讓人怦然心動。看見太太及朋友拿著冰冷細小的螢光幕,既無書香,圖片又小,更不能一目了然,多沒趣。

 

 

而最令我煩厭的,是那些沒隔多久便響起來的群組鈴聲,完全影響了我寧靜安泰的生活;而群組內所談的又是雞毛蒜皮的事,回覆又是這樣的欠缺心思,甚至只是一個符號表情。很難想像,我會容許這些手機及群組來壞了我的生活、雅興及清幽。

 

 

 

 

 

 

 

可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為我帶來反思的機會--我與一些小學同學去探望朱老師。老師已界耄耋之年,但仍難掩那份儒雅之氣。當大夥兒談興正盛之時,突然傳出刺耳的鈴聲。我埋怨的目光隨即射到一向手機不離手的老同學身上,卻見他並無異樣,有所動作的居然是朱老師。但看老師一面歉意地說:「對不起,忘了將手機靜音。」信手便把手機關掉。我心裡一震,連忙向老師請教:「朱老師,你也有用智能手機嗎?用了以後習慣嗎?」老師似看懂我的心事並笑道:「近幾年才用。起初不太慣,但熟能生巧,約一個月便可應付基本的功能了。現在我能用手機與幾位遠在海外的曾孫作視像交談。」我極度好奇,便再問:「老師不覺得生活被手機打擾嗎?」老師拍一拍我的肩頭,並道:「小福,你記得我教你『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嗎?雖然原話是指向人民與國家的微妙關係,但用在手機與個人身上也妥當。重點是你如可看待及使用手機罷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此言差矣。我60年前聽過老師的教導,到現在才恍然大悟。看來真正勝過十年寒窗的,不是君子仁人的一席話,而是自己如何接收而矣。現在,我也有一台智能手機,而老師的一席話,我銘記於心。

 

 

專題文章

 

(社論) 一機在手號令天下?
無手機焦慮症,不可掉以輕心
手機的入侵與抽離
引導子女做手機主人
「手機焦慮症」患者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