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無手機焦慮症,不可掉以輕心

2015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張春曉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是近年英國流行的一個新組合詞,起源於2010年英國YouGov慈善研究中心的一次手機用戶健康普查。調查發現53%被調查的手機用戶,在無法使用手機時焦慮不安,9%甚至無法忍受手機處於關機狀態。其中女性「患者」的人數超過男性。據另一研究中心Secur Envoy的調查,青少年更易被「無手機焦慮症」困擾,77%的青少年在無法使用手機狀態下有焦燥感,其次的「高危人群」為25-34歲年齡群和55歲以上人群。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無手機焦慮症」呈現普遍蔓延的趨勢。英國兩千多名學生最近接受調查,近半數承認自己有被互聯網和手機「控制」的感覺。三分之一學生承認,上床睡覺時也需要手機或平板電腦「陪睡」。不單是青少年,據調查,37%的英國成人承認對手機等電子產品非常著迷,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會邊吃飯邊看手機,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坦言連上廁所也不忘帶手機。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屏幕解鎖應用程序(Locket)對15萬個手機用戶監測統計,發現用戶平均每天查看手機大約110次,相當於高峰時段每6秒或者7秒鐘就看一次。「母親和女友同時跌落水,你會先救誰?」,這個經典的「笑話難題」,如今已被幽默的「低頭族」篡改為:「女友和手機掉進水裡,你先救誰?」

 

 

自我測試

 

 

怎麼才能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無手機焦慮症」呢?專家說,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跡象判斷:-不停查看手機,即便無需查看時仍然習慣性玩手機;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覺焦慮、不安,脾氣急躁,如丟失手機,或電池沒電時有誇大危機感

 

-在社交場合不停查看手機,迴避與人接洽

 

-寧願選擇看手機索取信息,也不願與朋友、親人面對面互動

 

-半夜如果醒來也要查看一下手機

 

-從來不關機

 

-沉迷手機導致學業或工作受到明顯影響

 

-很容易被手機上的信息或App分心

 

 

 

 

 

 

 

 

隱患重重

 

 

從表面上看,無手機焦慮症似乎小事一樁,不足為怪。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無手機焦慮症是其它很多更嚴重問題的「恆生指數」。例如,無手機焦慮症的患者往往有身心健康方面的問題,例如過度內向、憂鬱、孤獨、自信度低,或者剛好相反:過度外向、表現慾強,言語攻擊偏激;嚴重患者甚至引發精神性抑鬱、焦躁、恐懼、妄想等精神類疾病。許多無手機焦慮症的患者在學業、工作,人際關係上也受影響,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渙散、不思進取、時間利用率低、與他人共事能力差、社交技能單一、缺乏成功和滿足感。

 

 

另類毒品

 

 

一些社會問題專家將手機喻為當今世紀最可怕的「隱形毒品」。手機上癮者無法自控,強逼性的使用手機行為,與毒品上癮的表徵非常相似,癮癖行為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及所激化的社會、家庭矛盾也大同小異。

 

在華人社區,很多人學業、工作負擔重,又沒有時間進行戶外活動或社交,手機於是成為學習、工作間隙與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通過手機與朋友互動、分享或獲取信息,導致很多人對手機畸形倚賴。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亞洲人群的「手機癮」正在快速上升,而且上癮人群正呈現低齡化趨勢。

 

 

不為物所役

 

 

荀子曰:君子役物(役使外物為我所用),小人役於物(被物所役使)。智能手機應成為現代人的便利工具,而不是控制人的工具。在這個充滿無窮精彩刺激的世界,現代人實在需要使徒保羅在聖經中講述的真智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希望更多現代人擺脫無手機焦慮症,活出更健康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專題文章

 

 

(社論) 一機在手號令天下?
無手機焦慮症,不可掉以輕心
手機的入侵與抽離
引導子女做手機主人
「手機焦慮症」患者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