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岑偉鵬(倫敦醫療議員)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近來的新聞,多為 NHS (英國國民醫療服務)打脈,指出現時醫療體制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好些問題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反映出來:急救服務水平未能達標、醫院病床嚴重不足、住院病人滯留醫院、「醫療旅客」巧取福利、病人無法與醫生預約、個別醫院醫療失誤……
在千絲萬縷之中,我們可以理出以下幾點:醫療架構太沉重,導致資源錯配;缺乏支援,導致士氣低落;缺乏監管,導致意外瀕生;缺乏教育,導致市民濫用服務。這些陋弊把這個運作長達近70年的免費醫療服務逐步拖垮。過去,專業醫療組織、民間團體及社會輿論均大肆批評,警告醫療體制若再無出路,勢必面臨破產,甚至崩潰。
適逢大選在即,各政黨均熱血沸騰地、也不能避免地,為這個本來沉悶的問題出謀獻策。執政黨認為現時 NHS 只是「氣虛血弱」,只要來一方「固本培元」的大補湯--增加醫療開支,便藥到病除。而反對黨則認為 NHS 「虛不受補」--要動大手術,大幅削減醫療開支,來一個壯士斷臂。不論開源或節流,都是老掉牙的說法。雖然沒有新意,但始終也是現實的問題--錢從何處來?大家亦心裡有數,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句話也成為迎接羊年的最佳熱話。
除了是政客拉票的話題,事實上, NHS 的管理層本身亦嘗試勵精圖治,力挽狂瀾--在大選前推出方案,改革醫療體制,訂出五年計劃。往舊瓶注入新酒,對將來有什麼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大家只好拭目以待。以下介紹五年計劃的輪廓,都是主要針對上述的問題。
1. 全面擴闊基層醫護 (primary care) 的服務範圍,以減輕次層醫護 (secondarycare) 的負擔。傳統來說,基層醫護服務者是家庭醫生、牙醫、社區護士及藥劑師等,而不是醫院。病人首先要接觸的是他們,不是醫院。醫院雖然是屬次層照護,但很多病人卻首先向醫院的門診及急症部門求助,造成負荷。所以未來五年, N H S 必須扭轉這情況,鼓勵病人好好使用基層醫護服務。這也意味著,家庭醫生/診所 (clinic) 有必要改善服務質素。醫院也可能會把某些服務轉至診所。
2. 很多長期病患的老人,因為社會福利部門 (social services) 無法照顧他們而被迫滯留醫院。因此,診所和社會福利部門必須更緊密地合作,儘快把病人遷出醫院,並且跟進病人的需要。如此,我們將會看到診所逐步轉型,並提供多元醫護服務,包括社會福利的工作。
3. 最為人垢病的,是病人的資料分散錯落在不同部門的電腦系統之中,而部門與部門、醫院與醫院 /診所之間都沒有互通信息的機制,造成病人像人球般,從一個部門轉到另一部門,產生誤會和錯誤。未來工作重點是要破除資訊上的隔膜,不單醫護人員,即使病人也有權查閱自己的資料;甚至在預約和覆診上,病人也擁有透過電子網絡的選擇渠道。此外,還新增加入病人的社會福利資料,讓相關的人士從中央系統得悉病人的其他信息。
4. 最值得關注的是,新訂醫療改革藍圖強調以病人為主的料理方案 (care plan) ,即是說病人有權參與療程的決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健康。這種權力下放可能只對某一類病人有好處,而對很多弱勢群體或邊緣人士來說並不受用,反而是把很多的責任推到病人身上,藉以減少政府用在照顧長期病患者身上的龐大開支。
5. 種種跡象顯示,政府正在逐步為私人保健方向鋪排。觀察所得,不少私營保健及保險公司已沾手於一些公共醫療服務之中。長久下去, NHS 天文數字的經費將慢慢轉嫁到病人身上,用者自付,多用者多付。
6. 醫院也要增加其透明度,把各樣審計數字公開,向公眾交待,由有關部門評審,編出質素排行榜。這做法一方面制衡個別醫院我行我素的心態,也藉此強逼醫院自我鞭策,提高其「市場」地位。從此病人便有了選擇的依據。當然,這計劃預計可能遭遇莫大的阻力,特別對於那些不思進取的醫院,有關當局就有權插手干預。
在大選降臨之際,讓我們多聽聽各政黨對醫療政策的遠見,再作投票的決定。誠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五年計劃能否落實亦有賴新一任政府的決心和誠意。若然「只聞樓梯響,不見玉人來」,政黨勢必輸掉政治本錢,市民亦難逃無辜受苦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