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社論) 簡單生活

2015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現代人的通病是熱衷於「擁有」:擁有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越是名牌越好。然而,當人不斷追求這些「越」的時候,生活不但越來越累,也越來越緊張。狂熱地追求物質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滿足,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必須要賺取大量金錢的漩渦,搞得人的身體心靈筋疲力盡,忽略了家庭生活,也失去了真正叫人快樂的事物。人不但無法真正擁有物質的世界,反而成為了物質世界的奴隸!

 

 

 

最近幾年,在這種又緊張又累的城市生活中,有人颳起了一陣「回歸簡樸、簡單生活」的風,認為簡單的生活方式能醫治這種「富有的」現代病,幫助現代人擺脫生活的拖累。1995年,英國創立了「全國減速生活週」,鼓勵人們過簡樸生活。發起人崔西史密斯說:「要花越多的錢,你就必須花上更多時間去賺取金錢,而你就越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簡樸的生活方式並不一定是指貧窮、家徒四壁的生活;許多回歸簡樸生活的人其實都相當富有,卻選擇了「不願無意義地揮霍金錢」的生活方式;簡樸的生活也不是視財如命的守財奴,犧牲生活正常的所需,過著乞丐般的生活;簡樸生活也不是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深山隱士,若是這樣就失去了簡樸生活的真實意義。

 

 

真正的簡樸生活是懂得不追求奢侈,減少追求以消費為樂的生活風格。簡樸生活是反消費主義運動,但是它並不否定物質的享受;簡樸生活人士不是禁慾主義者,他們相信人有權利享受和欣賞自己流汗掙回來的酬勞與成果,但不應該以為有錢就可以隨便地亂買物品、滿足自己沒有意義的慾望;他們甘於簡樸,崇尚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樂於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

 

 

 

 

 

 

其實,簡樸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一個摩登時代的產物;在遠古的羅馬帝國時代就有記載,當時的基督徒熱忱於照顧窮人,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他們常與有需要的貧困人群分享他們的財物與食物。因此,簡樸生活也鼓勵人們懂得分享,把生活的盈餘,捐助給有需要、生活貧困的人。早期在歐洲的修道士曾說過:「世人都愛問:『我如何能得到更多?』,我們卻問:『我有什麼可以捨去的?』」從中展現出克己、簡樸的生活模式。他們建議人們先從外在的簡樸生活開始:(一)減少自己的需要,養成樸實無華的生活方式;(二)懂得施予,把時間和金錢用來服務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聖經《哥林多後書》六章10節說:「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這是一種心境:身在非富之中,卻可以一點也不羨慕別人,更不會感到自卑或產生任何怨恨,而且能在心中比任何人都富足,真正享受生活的美滿。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談何容易
都市人 精神緊張 你有壓力 我有壓力!
生活輕省 足夠有餘
斷捨離 ~ 獲取簡潔亮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