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斷捨離 ~ 獲取簡潔亮麗的生活

2015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我們身處一個消費年代,似乎生活全是由林林總總的消費活動堆積而成。消費本是一件美事,它反映了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也推動了創意及經濟的發展。但凡事執迷,失了分寸,消費便變成浪費。而買回家的心頭好本是生活的點綴,卻往往淪為家居的負累。常聽朋友投訴家居空間不夠,雜物太多,要處理雜物的時候卻不知從何入手。坊間有很多有關處理舊物、善用空間的書籍,它們多是實際的建議,例如教讀者使用可疊放的雜物箱或在牆壁上方多建儲物櫃等。可是,這些建議僅為雜物製造空間而沒有為生活製造空間,故不能從根本解決雜物對生活帶來的困擾。

 

 

約在2001年,日本的雜物管理顧問山下英子提出一套「斷捨離」系統。坊間多以下列三句來概括此系統的精要:「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件,「離」開對物慾的執著。再簡單點說,這是一套提倡「少購買、勤丟棄、克物慾」的哲學。「斷捨離」與其他整理系統不同之處,是它不單單講求物件及空間管理,而且還幫助現代人構建一個認真待物的態度,來了解什麼東西對自己最重要、能令自己最舒適及使生活更愉快。

 

 

斷絕不必要的消費

 

先從「斷」說起,消費文化無時無刻地鼓吹購物,甚至以贈品作招徠。以下對白似曾相識嗎?「這手錶太便宜了,真的非買不可」、「這睡袍買二送一,多買兩件放在家中也不錯」、「酒店送贈的這套護膚包全是名牌,十分精緻,多拿一套回家吧」。這些對白的用意不壞,但便宜或免費的東西並不一定有用,很多往往只會淪為雜物,放在家中便徒添一個處理雜物的煩惱。「斷」字訣其中一個精要是提醒我們在購買或拿取贈品前先問問自己:「這些東西我需要嗎?」及「家中還有位置存放這些物品嗎?」

 

 

 

 

 

 

捨棄多餘的東西

 

「斷」是在「斷捨離」中較易執行的一步,畢竟購物是需要付款的,購物時精明一些,人也可富有一些。而存放贈品也有空間上的付出,少放一點,空間也澄明一點。可是,「捨」對很多人來說便是一項嚴峻挑戰了。「捨」的精要是捨棄,捨棄一些多餘的東西。什麼是多餘?「斷捨離」沒有一個嚴謹的定義,但可泛指一些久久不用的物件。最常見的是舊衣物、皮具或廚具等較易捨棄的東西。另外一些則是有紀念價值的物件,例如是初上班時買的西服或是朋友外遊時買給自己的紀念品等。這些物品在取捨時便有難度了。「捨」字訣並非要求丟棄所有物品,而是鼓勵我們作審慎的取捨,只保留一些真正有用及能令自己愉快舒適的物品。

 

 

在檢視舊物,去蕪存菁後,空間的問題仍然存在。「斷捨離」提供了一個實用的「七五一」法則供大家參考,意思是存放物品時不要將空間塞滿,看不見的收藏處如衣櫃或廚櫃可裝滿七成、看得見的收藏處如玻璃櫃只宜半滿、擺設及裝飾的位置則不要超過一成滿。而捨棄並不等於丟到垃圾箱,在英國不少慈善團體都設有二手店,讀者可將合適的物品捐贈到二手店或轉送給他人。

 

 

 

 

 

脫離物質的束縛

 

 

最後要說的是「離」,「離」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境界。「斷捨離」希望實踐者透過不繼操練「斷」及「捨」來脫「離」物慾的束縛。請別把「斷捨離」與無慾無求混為一談,前者肯定人類對物質的追求,但勸喻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不應被慾望主導,後者則認為人不應對物質有任何追求。「離」這種境界對現代人來說尤其可貴。原因之一是現代人的消費決定或多或少被別人的眼光左右,即某程度上受別人或潮流的束縛。其次是我們的居住空間比從前小,當我們抱怨地方不夠的時候,其實家居充塞著一堆堆的舊物,所以空間的問題往往源於我們對舊物的迷戀。

 

 

很多實踐「斷捨離」的人在整理及捨棄舊物時,意識到舊物對家居的綑鎖也是固執對舊我的綑鎖,在摒棄舊物的同時往往能了解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從而令自己活出一個簡約自在的人生。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談何容易
都市人 精神緊張 你有壓力 我有壓力!
生活輕省 足夠有餘
斷捨離 ~ 獲取簡潔亮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