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社論) 循環回收:是消費、還是管理?

2015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馬日恆、林珊一

 

 

這期的主題談「回收」,不禁令人深思:人類的角色到底是地球的消費者,還是管理者?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的資料,人類每天都在製造大量的垃圾,而處理這些混雜各種有害物質的垃圾的一般方法,是拉去填埋或燃燒,結果不止破壞土地,也污染空氣和水源。消費者的目的只在於滿足自我的要求及享受,不斷地攝取地球資源,直到有一天地球的資源完全被榨乾了,剩下的就會是一個垃圾成堆、臭氣衝天、人無法生存的世界。不少人抱著阿Q精神,認為自己有生之年不會見到這一天,船到橋頭自然直,將來的人自然會有解決方案。這種典型消費者的心態,既自私又不負責任!

 

 

 

 

 

 

 

一個對地球有責任感的人,會知道人類不是地球的唯一使用者,並且有責任保護它和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植物,他會願意看見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永遠美麗,並且深願人類和地球環境可以保持協調,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近二十年來,許多國家開始正視環保及認識到廢品回收的好處,相信這樣做能防止產生過多的消費垃圾;因此,各國政府大力鼓勵人民把廢舊物品回收,加以利用,不但能保護環境,還能促進資源的循環使用,可謂是對環保作出極大的貢獻。

 

 

事實上,住在大城市的我們對於「回收」並不陌生,尤其在英國,有關回收的資訊隨手可得,分類垃圾箱也隨處可見,回收的常識成為婦孺皆知。學校也時常教導學生不要浪費資源,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們有創意地把舊物回收再生,發展年輕人的構思能力和創意,使舊物廢品可以再次成為有用的物品,這是十分值得鼓勵的。有些市政府甚至為自己的鎮區在「回收再生」上做得出色而感到自豪,而且訂立了目標,要在今年達到60%以上的回收率。

 

 

 

 

 

 

歐盟在1990年開始就推行「零污染」的經濟計劃,各國積極推行有關政策:德國實施循環經濟和垃圾法,旨在要從一個「丟棄社會」變成「無垃圾社會」;奧地利制訂法規,要求廢物回收率達到80%;法國要求回收75%的包裝物,規定只有不能再處理的廢物才允許填埋;瑞典的新法規要求生產者有責任回收其產品和包裝產生的廢物。此外,美國一些州政府打從1987年就開始制定回收的地方法規。這些都是文明社會的表徵,真正地球管理者的風範。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記載神創造人的時候,說到人是按照神的形像和樣式被造的,神對人說:「要管理海裡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當時,人類和一切的動植物,以至整個地球環境都那麼協調,美好和諧--沒有破壞、沒有互相殘殺,世界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或許我們無法再回到那個起初的仙境,但不能忽略人被賦予的責任--好好地管理全地,在生活上,為地球節省資源,從循環回收的習慣開始。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循環回收:是消費、還是管理?
循環回收 與我何干?
認識循環回收標誌
電子產品回收
舊衣不要丟!
從個人和家居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