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社論) 誰是我鄰舍?

2015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曹子光、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敘利亞的內戰已經持續了差不多四年。由一開始的和平示威到雙方訴之武力,總死亡人數超過24萬人,還有數不清的人流離失所。大馬士革,一度是古文明的要塞,幾乎灰飛煙滅。一萬多年的底蘊也敵不過三兩年的戰亂。雙方的軍隊也不愛惜人民,致使安居樂業的居民被迫走上了尋找新家的長征。

 

 

 

 

對於這些敘利亞人民的收留問題,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正反雙方也各有理據。支持的人會說,收留難民乃一石二鳥之策。首先,難民中多為年輕人,這些人有助增加社會勞動力,減輕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這些人中不乏高學歷人士,有估計指有超過三分一人持高中以上的學歷。此外,收留這些難民對很多沿海國家來說其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現實。即使你不批准他們來,他們依然如潮水般湧到。與其讓這些難民冒著生命危險前來,然後自己既迫不得已要付出照顧他們的價錢,又要被人說自己無情地拒絕難民的口實,還不如自己先想出一個兩全的辦法來處理,以顯得大方。

 

 

不過反對的人卻可能說收容這些難民帶來的壞處遠比好處多。首先,新移民會增加工作職位競爭。第二,有說恐怖分子會藉此機會滲透入歐洲,帶來安全的憂慮。第三,東西文化差異會增加社會矛盾,有可能引起分化。其中一個最令人憂慮的地方是他們都奉行伊斯蘭法,其中有頗多與西方價值觀不同的地方,例如兩性的關係、對財產的看法,甚至政治取向等。每個地方支持及反對的比例都不一樣,總之是沒有統一的結論,也沒有絕對的態度,很多人對此也是抱矛盾的心態──既希望有人可以幫助他們,又不希望自己就是那個人。

 

 

從比較實際的角度來看,既然已經有那麼多難民來到了,而我們又不忍心將他們送返戰火之中,就得想方法安置他們。這項工作的難度不低,卻非不可行。對此筆者有一些建議,雖然現時的政治環境未必容許以下發生,但希望可起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加入討論、關懷我們的社區、我們的世界。

 

 

首先,各國需通力合作,齊心幫助這些難民。這樣說並不等於要每國家平均或按比例地接收難民,實際上這也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筆者認為在分配難民配額時要按具體情況而決定,不必單單拘泥於人數的分配。如加拿大、新西蘭等國,本身幅員廣大,人口卻不多,可考慮多接收移民;有些國家本身地方不多,房屋、基建等都支持不了大量移民,那他們可多出錢出力,資助其他國家去收留移民。

 

 

其次,我們要讓這些難民明白,安置他們是出於人道立場,所以他們若要別人幫忙,就要接受相應的安排。這樣說好像非常專制,但筆者卻認為這是必要的。單單要各國收留難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這些難民明白他們不可以,也不可能自行選擇目的地。一窩蜂地湧去同一個目的地,不單令當地的人民負擔太大,難民本身也得不到足夠的支援。若有人不遵從,就要強制執法,遣返不合作的人。雙管齊下,恩威並濟,方得事半功倍。

 

 

第三,要為這些難民提供基本的教育,特別是法規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要他們知道當地的法規人情,令他們不致誤入法網,又能減少新移民對當地人民的騷擾。

 

 

愛心與智慧,兩者皆需兼備,獨有愛心而欠缺智慧是無力的,甚至是災難性的;獨有智慧而缺乏愛心則是殘酷的。

 

 

 

 

 

 

 

 

事實上很多難民本身也是當地的中產。他們的收入當然比不上發達國家的人民,但也算過著安分守己的生活。他們跟你我的差別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在為自己的生活奮鬥,只不過他們的成果被一場災難全毀壞了。耶穌要我們「愛鄰舍」。到底誰算是我們的「鄰舍」呢?鄰舍不單是由地區、人種而定,也不是自我隨意而定。主耶穌是以「他人」的角度為出發點:不是由自己來決定誰是我的鄰舍,乃是由別人的需要來決定自己是誰的鄰舍,也就是說:「愛是從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願主祝福這些難民,也讓我們可以成為他們的祝福。

 

 

專題文章

 

(社論) 誰是我鄰舍?
難民潮的禍與福
拯救難民的方案
真正地安居樂業
以愛心作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