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童年包袱

2016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慕潔

 

 

總是常常跟別人說,我從小在家裡的管教就非常嚴格。仔細想一下,我沒說出口的深層意思其實是:從小我們都是在媽媽的打罵中成長的。

 

 

媽媽工作壓力大,每晚下班回到家已經快十一時。如果我們三姐弟有不聽話的,罵是免不了的,只是奢求不捱打。有時媽媽罵得激動了,就會氣衝衝地打開電視櫃,請出裡面常備的「家仗」──藤條,以家法伺候。媽媽會刻意把藤條落在手臂小腿那些部位,她說:「打在你同學都會看到的地方,讓你沒臉!」而且打的時候,有時真像是失控似的,很大力,不斷地打。結果到後來,只要一看到媽媽打開電視櫃,我們便會為了自救而拔腿跑回房間鎖上門「避難」。我問過小學的同學:「你們媽媽打不打你們?」同學都說:「打,用衣架,打手掌心或屁股,略打幾下。」聽罷,心裡真同情我們三姐弟。

 

 

 

 

 

 

 

姐姐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反叛,不愛讀書。初中時,為了多掙一點零花錢,週末便跑到麥當勞做兼職。媽媽常嘮叨她,不要跟著損友,以免學壞。姐姐生性直率,被媽媽唸兩句就總忍不住還口。媽媽最恨人頂嘴,於是罵戰升級,姐也「不識趣」,繼續為自己爭辯,不消幾分鐘,媽媽罵的話越來越難聽。我每次都感到很沒面子,想到與鄰居只差一牆之隔,於是立刻關上客廳的窗,免得別人聽到我們家的吵鬧。原來,從小,我已經懂得何謂羞恥。

 

 

好幾次,我們三姐弟在吵架。媽媽聽得不耐煩,勸了幾句無效後就大吼一聲:「誰吵不贏就到廚房拿菜刀吧!」現在回想,如果當時真「聽話」了,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如今長大了,成家了,許多童年的回憶、成長的片段,都隨年月沖洗而變得模糊不清了。只是當中比較「慘痛」的經歷,聽過的一些比較「狠」的話,還是會在獨自回首往事時浮上腦海。小時候,多渴望快點長大,可以離開家裡,不再被打被罵,自己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但,現在的我,在面對了生活上的挑戰與挫折,並明白到媽媽當時要承受的工作、經濟和家庭壓力是多麼的沉重之後,不禁生出一顆同理心。而當我自我反思,每每看到自己醜陋的陰暗面、對人的不包容等,就更深信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因而叫我能放下過去的童年包袱,對媽媽產生多一分憐愛,並希望在她安享晚年時體貼她愛護她。

 

 

專題文章

(社論) 不打不成材?
父母的說話方式孕育出不同子女
怎樣的父母 怎樣的孩子
細心說恩言
童年包袱
一直在追那個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