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社論) 不打不成材?

2016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一個人的性格與自我價值感,與其成長的過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在年幼時期,身邊人對他的態度和說的話,往往成為他對自我看法的關鍵因素。這個逐年累積的經驗,將會形成影響他一生自信或自卑的自我形像。華人家庭在給予孩子鼓勵和讚揚上,不算做得很好,反而常帶著「不打不成材」的心態來教育,然而,儘管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帶出成績斐然的孩子,卻不一定能培育出一個身心靈健康且有自信的人,這是華人父母過分看重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其他人格上的成就所致。所謂「成材」,不應只是考得好成績,還應該包括更廣泛的含義,如誠實誠信、品德涵養、團隊精神、自我價值與身心健康。

 

 

 

 

 

 

 

 

 

長期對成長中的孩子喝罵及打壓,會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常自責自己無用、讓父母丟臉、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心理學家分析,人的自我價值感來自三方面:「歸屬感」、「價值感」、和「能力感」。

 

 

「歸屬感」在乎於這個人在成長的環境裡,有沒有得到被愛、被接納的感覺。常遭喝罵及打壓的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質問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地位、在家中的重要性,嚴重者甚至會質問到底自己是不是爸媽的親生孩子。自卑、孤僻以及暴躁,是這類孩子的其中幾種特徵。

 

 

 

 

 

 

 

「價值感」來自於確信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義。華人孩子常在做不好的時候被罵「怎會那麼沒用!」「那麼差,那麼爛!生隻雞蛋都好過生你!」被定罪的孩子沒有能力分辨父母話語中的事實與情緒成分,信以為實的情況下,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人生灰暗,在不知不覺中自暴自棄;又或者會因怕做錯事而總是不敢作任何嘗試,結果一事無成。其實,「價值感」並非「成就感」,而是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甚至做錯了的時候,仍然有人(尤其是父母)願意去接納、饒恕及愛護他們。若是錯誤地讓孩子以為他的價值是來自於成就,他的安全感一定很低,而且在每次成功之後總是要往下一個高峰衝刺,唯恐自己失敗,會失去自我的存在價值,被社會排斥,所以即使他一生成就不菲,也是常活在恐懼戰競之中。

 

 

 

 

 

 

 

「能力感」與成就感有密切的關係。父母對孩子多方的鼓勵、對任何小成就給予讚揚、並激勵孩子做更大的嘗試,會大幅度增加孩子的自信,並且讓孩子不畏挫敗,勇於在跌倒的地方站立起來、重新來過,最終在困境中有所突破!相反地,「能力感」低的孩子,不表示他沒有成就,只是因為沒有得到肯定,反而經常被貶低其成就,只會越挫越敗、越挫越沒有自信,到一個地步看不見努力的意義,而最終放棄!

 

 

 

 

 

 

 

國際家庭日始於1993年,在聯合國大會中確立。目的是要提高國際社會對家庭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與幸福;其中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養育,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長,得著父母全副精神的照顧和愛護。健康及幸福的家庭是社會國家穩定的基礎。國際家庭日是一個提倡愛而非暴力、和諧而非鬥爭、穩定而非恐懼的社會運動。這無疑是非常符合基督教文化,也是教會所致力提倡的生活方式。基督教致力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有愛、有安全感,以及有神的信仰生活。這對今天許多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大好的福音。

 

 

專題文章

(社論) 不打不成材?
父母的說話方式孕育出不同子女
怎樣的父母 怎樣的孩子
細心說恩言
童年包袱
一直在追那個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