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細心說恩言

2016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現代哲學家維根斯坦說:「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我們的所思所想多數是由言語來表達的。就算是與子女的日常對話,都或多或少反映了我們對他們的看法,也影響到子女的自我價值。像栽種花卉一樣,惜花人會因應品種,以最合適的花肥及環境來使花卉大放異彩。栽培子女亦然,合宜的說話最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及良好的品格。

 

 

「合宜」兩字可圈可點,動聽的話不一定合宜。尤其把動聽的話變成習慣的話,本來正面的訊息便淪為陳腔濫調,引起子女的厭惡。下列是著名親子網站Parent.com列舉的幾句看來合理但卻其實不太合宜的話,看為人父母的讀者有否共鳴?

 

 

 

 

 

 

 

 

1.了不起

 

 

有研究顯示,當子女學到新的基本技能後,父母若常常拋出「了不起」或「好孩子」等空洞讚美,會令子女誤把父母的讚美看作學習的動力,從而缺少自主向上的能力。專家建議讚美時要仔細及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即是在值得讚美時才稱讚,但門檻也不要定得過高。仔細的意思是要針對做得好的地方來讚,例如孩子在球賽上傳球給隊友得分,與其拋出「好球」等較空洞的稱讚,可在賽後跟他說「這球妙傳恰到好處」或「你不貪功並造就隊友建功,了不起的團隊精神」。

 

 

 

 

 

 

 

 

2.熟能生巧,再練練吧

 

 

這句話的確是事實但有可能為子女構成不必要的爭勝壓力,也可能使他們覺得技術未能爐火純青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在竭力練習後也未能得勝而帶來錯誤的挫敗感。父母可撇開「生巧」這點,轉作鼓勵子女為從苦練得來的進步而高興。

 

 

3.你很好,沒有事

 

 

當子女受傷痛哭時,父母的本能反應往往是說「你很好,沒有事」,意圖令子女覺得傷勢其實很輕,不需痛哭。專家認為,家長的責任是要幫助子女在受傷時明白及處理好自己的傷勢及情緒,而不是為他們製造一個「沒事」的假象。父母可抱緊兒女,使他們感覺安全並問他們要否塗一些藥膏或包紮。

 

 

 

 

 

 

 

4.你趕快吧

 

 

清晨時分,兒女若遲遲不吃完早餐或更衣時極不合作,父母通常會高聲促他們「你趕快吧,別要再遲上學了」。可是,這可能適得其反,令他們對吃早餐及更衣產生壓力甚至恐懼。與其著重「『你』趕快吧」,不妨說「『我們』一起加把勁」或以遊戲的方式來鼓勵子女,例如跟子女比快穿衣。

 

 

5.我們負擔不起

 

 

兒女在撒嬌,嚷著要買玩具的時候,父母很自然便以一句「我們負擔不起」來拒絕。試想想,若父母之後用更多的金錢購買一些奢侈品時,從前那句「我們負擔不起」便變得非常虛偽。父母可嘗試換個方式來表達不購買若干玩具的原因。例如「我們為對你更重要的物品作儲蓄,因此不能買下這玩具」或「在家中已有類似的玩具,你認為有必要多買一個嗎」,若子女堅持爭論儲蓄及購物態度的話,這正好給父母一個機會與他們認真討論理財及購物等問題。

 

 

 

 

 

 

 

 

6.讓我幫忙吧

 

 

當子女費盡思量也解決不了一些遊戲或功課上的難題時,父母不期然便想施予援手。專家卻說:「且慢,來得太快太易的幫助會導致兒童對父母或別人的依賴」,並建議父母可引導子女自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子女在拼圖時久久也不能完成,家長可問子女「這幾個圖案看來相似,你看它們是不是有關連?」而不是直接替他們完成該拼圖。

 

 

上述六句,表面看來非常合理,不少讀者也曾向子女說過吧!不要緊,從今天起在對話時多花心思,向子女說一些能造就他們而不落俗套的話。也切記不要把曾經是細心合宜的恩言變成陳腔濫調。

 

 

專題文章

 

(社論) 不打不成材?
父母的說話方式孕育出不同子女
怎樣的父母 怎樣的孩子
細心說恩言
童年包袱
一直在追那個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