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街頭藝術表演

2015年8月
文/張春曉

 

盛夏當前,風景秀麗的英國迎來一年最佳美的時光,不僅日照時間長,暖中透涼,草綠花香,而且悠閒假日多姿多彩,各式娛樂消遣令人應接不暇。其中最值得欣賞的,應為英國街頭琳琅滿目的藝人表演。從五六月起,英國各大小城鎮「藝術節」、「音樂節」、「嘉年華」接連不斷,旅遊、度假高峰吸引了大量的街頭藝術家巡遊獻藝,無論在繁忙的旅遊勝地,還是在閒懶的古色小鎮,都可能遇見充滿驚喜的「busking(街藝表演)」,令人大飽眼福。

 

 

 

 


英國街藝盛會你欣賞過多少?

 

在英國,不少城鎮的街藝盛會因歷史悠久已自成傳統,別具風格。比如,春末初夏的Brighton布萊登藝術節,是英格蘭地區最大的街藝盛會,在城市一百多處可以看到760多場街頭劇。Norfolk and Norwich「雙諾」藝術節,大概是現存最古老的街藝節,溯源可追蹤到1772年。Winchester溫徹斯特的「帽子節」,以賣藝人收錢的「缽帽」命名,每年七月,觀光遊客頭戴各式怪異帽冠蜂擁而至,與藝人互動,場面趣致斑斕。倫敦的GDIF國際藝術節(Greenwich and Docklands International Festival)則為後起之秀,去年以最優質的多文化街頭演出吸引了11萬遊客。

 

 

 

 

 

 

最負盛名的要數愛丁堡藝術節。八月份一連三個星期,形形色色的街頭藝人聚集愛丁堡,雜技、特技、柔術、吞劍、耍火、雕像扮演,應有盡有。各種題材風格戲劇表演,爭奇鬥艷。有超過三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活動可供選擇。

 

 

淵源悠久,各國風情

 

街頭賣藝在世界各國文化中淵源流長。在沒有電子錄音設備的年代,街頭賣藝是藝人最常見的表演方式。能歌善舞的「吉普賽人」,就是一個以街頭賣藝、算命為生的流浪民族。各國的街頭表演都隨歷史文化的發展別有風情。英國的傳統街頭表演以小丑表演、雜耍、騎士比武為主,而法國人則鍾情詩歌呤唱;在羅馬,街頭啞劇、舞台劇成為戲劇藝術的搖籃;在西班牙,歷史滄桑的民族融合演變出熱情潑辣的弗拉明戈街舞。不同文化的街頭藝人使用的樂器也富有民族特色,例如,中國盲人賣唱的二胡、日本的「大道藝」可變化出上百種造型的竹製玉簾、蘇格蘭的風笛、美國的班卓琴、非洲的手鼓等等。

 

 

 

 

 

 

不只是謀生賣藝這麼簡單

 

賺錢謀生是街頭表演最普通的原因,但借用藝術表達言論思想也是街藝很重要的因素。以街頭表演作為表達「行為藝術」的最早記載大概出自聖經,公元前700年先知以賽亞為喚醒沉迷偶像崇拜的百姓,在街頭裸身赤腳行走﹔後來先知以西結(公元前500年)也用道具表演戲劇的形式,傳達以色列因叛逆上帝而即將亡國的訊息。

 

 

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以表達、宣傳為目的的街頭藝術似乎越來越鮮明,單純求利的賣藝逐漸淡化。現今的街頭藝人,不少是藉街頭舞台施展才華的業餘歌手、演奏家、為慈善籌款獻藝的藝人、以默劇,作畫等諸多形式表達政治言論的抗議者……

 

 

街頭表演風尚的變遷也折射了時代思潮的變遷。過去,動物雜耍曾經是街頭表演的一大特色,但保護環境、善待動物的現代思潮,漸漸導致馴養動物表演的失寵。以表達自我為主流的新潮街藝不斷湧出,如「嘻哈」街舞、節奏口技、饒舌等。以街道、公共場所為創作畫廊的城市藝術也在走紅。

 

 

有讚亦有爭議

 

街頭藝術表演無疑為城市生活增添姿彩,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不少有爭議的現實問題。令人最頭痛的是對街頭藝術的規範管理。例如最近在倫敦遊客如雲的Trafalgar Square(特拉法爾加廣場),三十幾個扮演星球大戰Yoda絕地戰士的街頭藝人為爭奪黃金地段大打出手,星球大戰變形「街頭大戰」。一些當地政府制定條例、徵收費用管理街頭表演,引起藝人不滿,但若不維持秩序又容易收到市民的噪音投訴,可謂兩頭都難做。街頭表演的熱鬧場合亦容易招惹扒手趁機「渾水摸魚」。在此提醒讀者,欣賞街藝要留意保管好自己的財物。

 

 

專題文章

 

(社論) 把快樂散播出去
街頭藝術表演
日新月異的街頭藝術
街頭藝人的酸與甜
英國街頭藝術隨想
大街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