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歐陸風情: 美麗的莫斯科(下)

2013年3月
文/王愷仁

 

離開紅場,乘地鐵往其他景點進發,驀然驚覺莫斯科的地鐵本身就是一個景點。如果從空中鳥瞰莫斯科,可見街道縱橫交錯,四處教堂、宮殿林立,城市景象蔚為奇觀。原來,在這座城市的地下,還有一座看不見的宮殿,其規模和氣度不亞於地面上的莫斯科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地鐵於1931 年建造,第一條支線在1935年開始運作;當年的蘇聯政府想要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強國,以加快莫斯科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時至今日,莫斯科地鐵共有近兩百個車站,鐵路和市區佈局基本一致,由市中心放射延伸,呈輻射狀和環狀。鐵路總長200公里,為世界之最,在這座800多萬居民的城市裏,有一半人口的流動是在地鐵中進行的。

 

 

莫斯科地鐵分為上中下三層,進入地鐵站後要經過一道又一道深不見底的自動扶梯方到達月台。這是因為許多地鐵站都是由二次大戰時期的防空洞改建而成的。列車採用自動電子駕駛。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每隔一分鐘就有一列列車通過,時速達70 公里。

 

莫斯科地鐵不但四通八達,最特別的就是它素有「人民宮殿」的美譽──許多地鐵站以大理石、馬賽克、壁畫、浮雕、枝形吊燈、彩花玻璃為裝飾,站內裝修華麗,富有藝術感,如同宮殿一般華美。莫斯科地鐵共有十一線,其中以環線諸站最為吸引。

 

 

佈滿紅軍雕像的「革命廣場站(Ploshchad Revolyutsii)」以俄國革命為主題,車站內的壁畫主要展現了列寧等革命家所進行的宣傳和鬥爭的歷史畫卷,營造了充滿革命鬥志的氛圍。「新鎮站(Novoslobodskaya)」以拉脫維亞著名彩色玻璃雕塑為主題,其裝飾畫體現了拉脫維亞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眾多地鐵站中,最有名的可算是共青團站(Kosomolskaya)。1935年,史太林為了紀念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十五週年,而以此命名。共青團站(Kosomolskaya) 採用古典主義風格──柱子、拱頂、拱門、巨型吊燈,更以金黃色為主調的裝飾都把地下大廳變成了獨特而明亮寬敞的宮殿。

 

走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地鐵後,沿著莫斯科河(Moskva River) 漫步,不難看到蔚藍的天空下,河面波光粼粼,映照著沿岸的建築物,其中最耀眼的建築物莫過於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這大教堂於1837 年開始建造,主體結構至1860 年基本完工。因為負責監造的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所以教堂採取了新拜占廷風格。

 

 

1917 年十月革命後,俄羅斯東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1931 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選址在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為此更決定將救世主大教堂拆毀。自1931 年初,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陸續被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的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 月5 日,救世主大教堂的殘餘建築被炸為平地。可是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又發生洪水氾濫以及爆發戰爭等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在此後20 多年間,救世主大教堂的 廢墟一直荒蕪著,原地下室更被水淹沒。直到赫魯曉夫當政,政府方下令在原址興建公眾游泳池。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要求。1990年2月,即柏林圍牆倒塌後三個月,救世主大教堂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1994 年,東正教教會決定在原址重建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莫斯科市長魯茲科夫力排眾議,斥鉅資達二千萬美元重建教堂——這曾引起頗大爭議。最後,整座教堂的重建工程於2000 年8 月19日竣工。

 

自從蘇維埃政府掌權後,教堂可算是命運多舛,在某程度上,這正好反映了波譎雲詭的蘇聯歷史。

 

 

 
2013年3月內容

專題健康寶鑒天倫樂教會消息智慧之窗珍饈百味生命的旋律生命線生活資訊與你同行親子樂遊子情青年園地生活組曲 • 所聞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