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生命的旋律: 年輕的母親馬雪珊

2013年3月
文/蕭琪

一個滿有音樂才華的年輕女孩馬雪珊,因著愛,毅然放棄了優質的美國大城市生活,跑到老遠的中國福建三明市,默默地服事著一群可愛、又可氣的兒童,並視「兒童村」為她的家。

 

◎情不自禁 愛上兒童村小孩

2006年,馬雪珊隨教會短宣隊來到福建省三明市的「角聲華恩兒童村」,經過兩個星期跟孩子們的相處後,竟激起了她獻身的心志。「當要離開他們的時候,我對這班兒童有著強烈的負擔,知道我一定會再回來!」那一刻,她很肯定地對自己說。

 

當時的馬雪珊,完成在美國的音樂課程後,已在教會當音樂傳道,想不到第一次踏足兒童村,就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村內的小孩。離別時,她還給每個孩子寫了一封信,承諾永遠愛著他們,並默默在心中作了決定:「我不要作過客,我要成為兒童村的一份子。」

 

返回美國後,每張孩子的笑臉都烙印在馬雪珊心中,她更把這份想念之情化為詩章,寫下了一首《天使》之歌,其中不乏她真誠的心聲:「……難忘回憶,彷彿活在仙境,你給我的情信,我會好好去珍惜……願我能化作天使,守護著你。」同時,她亦將自己的心願──「做孩子的守護天使」放在禱告中,求神成就。

 

 

◎實踐承諾 以生命融入

家庭經過兩年的等候和準備,神終於在2008 年答允馬雪珊的祈禱,讓她出任華恩兒童村副院長,正式成為兒童村的一份子。「能夠重回兒童村,我感到很雀躍,雖然有點戰兢,但還是帶著信心和使命,融入他們的生活中。」馬雪珊以輕快的語調,道出當年踏入兒童村的心情。 

 

在三明兒童村住宿的孩子共有七十多名,年齡由6歲至16 歲,他們不全是孤兒;有的由於父死母改嫁,留下孩子在單親家庭中,以致需要跟著年邁祖父母生活;另一些則因父母有殘疾或在牢中服刑而無人照顧,所以來到兒童村這個大家庭。看著這群被人遺棄的孩子,馬雪珊躊躇滿志,立志要努力實踐兒童村的使命宣言──「激發愛心,尊重生命」,將溫暖和希望帶給每一個兒童,以生命和愛心照亮他們。馬雪珊從文明繁榮的大城市紐約來到鄉村小鎮,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然而,這些生活上、物質上的調整,對她來說都是小事。她輕描淡寫地說:「這裏沒有暖氣,寒冬時就多穿些衣服。雖然試過因太冷而長出凍瘡,不過,習慣了也就不當一回事了!」也許,跟教導孩子的事情相比,那些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孩子犯錯 沉默無語作回應

兒童村是以「家」的形式運作,村內有愛心家長、愛心姐姐,負責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每個「家」約有十個孩子,不同的「家」組合起來,便成了兒童村的大家庭。「我在其中擔當著仿如媽媽的角色,既要負責孩子們的生活小節,也要與十多名同工分工合作,合力管教。」馬雪珊坦言,孩子的事就是她的事,每一個孩子,她都「很在乎」。

 

教導孩子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最令馬雪珊感到傷心難過的,就是他們常常犯錯,甚至離家出走。有一次,一班初中生集體犯了錯,令她感到傷心欲絕。「也許是我對他們抱有期望,太在乎他們,所以,當他們屢屢犯錯時,我真的覺得很絕望,只能看著他們,一句話也罵不出口。」精伶聰明的孩子們又怎會不知道「姐」(他們對馬雪珊的暱稱)傷心呢?孩子們苦苦哀求,說:「姐,你罵我們吧!」「姐,你罰我們吧!」可是,此刻欲言無語的馬雪珊,只能以沉默作回應。

 

◎不離不棄 神的愛成為動力

平日,孩子們總愛寫一些字條,貼在「姐」的房門外,這是他們彼此交流和溝通的方式。那天晚上,馬雪珊發現有個女孩子在字條上寫著:「姐,你還會愛我們嗎?」馬雪珊即時湧出淚水,心想:「我還愛他們嗎?之後,我想到神,祂的不離不棄,即使我們常常令祂傷心,甚至拒絕祂,神卻從來沒有放棄我們,祂仍然無條件地愛我們……

 

神的愛,再次成為馬雪珊的動力,重新提醒她對孩子們的承諾。那天晚上,她寫了另一首歌《承諾》──承諾繼續作孩子的守護天使。那次,馬雪珊也在孩子們面前,自彈自唱了這首歌:「你知道我很愛你嗎?你知道你在我心中有多重要嗎?你知道我也會累嗎?你知道我也想放棄嗎……還記得那承諾:那天我曾對你說:無論任何事我依然愛你,無論在哪裏我也會守護你……」聽罷,大家都哭了!

 

2010年開始,馬雪珊當上了兒童村的院長,有更多的承擔,也有更多的經歷,期間更遇到不少棘手的個案:一個老是離家出走、一個常常鬧情緒、四處大小便、說謊……讓馬雪珊感到非常乏力。「我甚至感到有點迷失,事奉好像到了低谷,以前總以為能獨自面對,可是卻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軟弱;於是我再次回到聖經,從神的話話中尋求安慰,重新得著力量。」 聖經《詩篇》讓馬雪珊再次確認主是她的好牧人(23:1),更深信主願意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147:3)。當她經過個人在主面前的反省後,願意再次謙卑下來,把一切重擔交托,讓神作她生命的舵手。

 

◎無怨無悔 承諾永遠愛著你

在七十多個孩子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令人鼓舞的例子。馬雪珊說:「我們以愛心撒種,以愛心灌溉。其實我們很易滿足,只要看到他們行為上一點點的改變,也會大受激勵。記得有一個初來兒童村的小孩,不但隨處大小便、鬧情緒時更會哭上三小時、愛打架,又常敲頭自虐,很明顯是缺乏安全感;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他總算懂得控制脾氣,更成了幼稚生的大哥哥了。」

 

孩子們偶爾也關心「姐」的終身大事,因為在傳統的村落,女孩子最終極的人生目標就是嫁得一户好人家,他們看到「姐」整天在兒童村忙著,哪能找到好對象?馬雪珊笑說:「我常常對孩子們說,只要能養活自己,有一份工作,女孩子不一定要結婚的。對於這人生大事,我也不抗拒,看神的預備吧!」現在,兒童村就是馬雪珊的家。為了這個家,她甘心、無悔地付出,只要家裏的孩子安全、穩妥,懂得自力更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她便心滿意足。

 

2013年3月內容

專題健康寶鑒天倫樂教會消息智慧之窗珍饈百味生命的旋律生命線生活資訊與你同行親子樂遊子情青年園地生活組曲 • 所聞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