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知己知彼

2013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 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馬日恆、林珊一

父母與子女,必須要各自明白自己,同時也要瞭解對方,認識大家在文化、教育、思想上的差異,透過知己知彼,才容易互相接納、尊重;以致父母的心願得到滿足,子女的心意得到肯定,兩代之間才能真誠地互訴心聲,開放地彼此對談。

※自我剖析──我們這一代

◎艱苦成長自給自足

從前到英國讀書,大多數都是苦學生。他們幾經辛苦,勉強籌夠旅費、第一年的學費和食宿費之後,才能成行。就算得父母在學費上的支持,也得自顧生活費,在唸大學的三、四年間,根本就不輕鬆,甚或無法有回家探親的盤纏。一般學生都在週末找兼職,長假期或暑期更是賺取下年度的學費和生活費的大好時機。有些學生還會跑到老遠的地方做侍應,以期一次賺足一年的使費,省吃儉用,儲下來的工資也僅夠來年的費用,年年如是,直到畢業。

◎白手興家回饋父母

那個年代,只要有毅力熬到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並不困難,有了工作便可申請成為公民。不少懂事的孩子,拿到工資後便馬上匯款回家,盡子女的責任,幫補家計;那批選擇在英落地生根的,便會買車子、房子、娶妻子、生孩子……在沒有任何父蔭的環境下,白手興家,確是令人引以為傲。

◎誓將幸福帶給子女

回顧過去,我們童年過著貧困的生活,青少年期甚或有跟父親上押店典當衣物,也幫過母親在家串塑膠花,每年開學都看到父母為籌措書簿費而煩愁。來了英國,仍擔心父母如何去還債!在大學的日子,我多次因錢用光了而徬徨,為未找到兼職而焦慮憂心。為人父母後,曾立志不讓兒女經歷自己過去的辛酸,誓要保證他們生活幸福。

※瞭解對方──還看下一代

◎父母呵護溫室成長

兒女自小就在受保護的環境中成長,住的是寬敞舒適的房子,吃的是營養食品,穿的是時尚名牌,出入都有汽車接送,攻讀名校,學的是十八般武藝:游泳、跳舞、繪畫、彈琴、唱歌、演講……包羅萬有。上大學或不用借貸,暑期不用做工;有父母這張「人肉提款卡」,經濟一點也不用愁,任何壓力都會先被父母挪走。畢業後工作,買車不夠錢,父母立刻津貼;房價昂貴,父母會代付首期;豪華婚禮的賬單,父母樂意支付,就算是兒子彌月喜宴,新任祖父母更爭著結賬。總之,父母雖非百萬富翁,仍然慷慨地把所有最好的給予子女,無悔無怨,甘願犧牲,而子女呢,同樣也是理直氣壯地照單全收。

◎受西方教育的薰陶

土生土長的下一代,自幼受西方教育文化的薰陶,在許多方面都與上一代大相逕庭,例如:

‧ 注重個人主義,自我中心,缺乏犧牲精神。
‧ 認為養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但子女卻沒有責任去供養父母。
‧ 小家庭觀念,最親密的家人就是配偶和子女。
‧ 思想單純,坦白率直。
‧ 父母若沒有明確提出要求,他們不會嘗試

去鑑貌辨色,揣測父母的需要,主動予以幫助。就算父母耳提面命,他們都可以選擇置之不理。

◎兩代之間 易起矛盾

上一代為兒女慷慨付出,偉大犧牲,竟能胸襟廣闊地宣告:我們為子女辛勞,不望回報,完全沒有期望。兒女聽在耳中,深信無誤。可是,當父母步入暮年,健康衰退,力不從心,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他們倒渴望子女伸出援手,懂得回饋;然而,由於面子問題,總開不了口,只盼子女自動自覺地去關懷慰問。

‧ 「老頭上星期出院回家,兒媳都沒有來探望,電話問候也沒有。下星期要到醫院複診,正憂慮誰能為我們當翻譯。」一位老太太在哭訴。
‧ 「爸媽一天到晚都要看醫生,我有自己的家,要照顧兩個小孩,哪有時間跟著他們跑來跑去。為什麼他們不可以獨立一點,到社區的服務機構求助呢?」一位女兒很不耐煩地埋怨。

上一代覺得子女忘恩負義,感到失望悲傷;下一代覺得父母是包袱,感到被壓得透不過氣。

◎知己知彼建立恩情

兩代之間的恩與怨,極需要第三者透過教育輔導的工作化解。

父母需明白,以前過份愛護子女,沒有教導他們承擔責任是錯誤的。

子女要被提醒,思念父母苦心栽培,豐足供應;要飲水思源,感謝親恩,同時也當知道,照顧父母是子女的責任。

父母要瞭解子女的觀點與角度,子女要明白父母的想法和需要。

鼓勵兩代坦誠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和期望,彼此用愛心去聆聽和體諒。

在實際生活中彼此都學習如何表達關愛、接納、尊重和支持,以求達到父(母)慈子(女)孝,建立兩代恩情。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代溝
代代說代溝
親愛的天父
知己知彼
父母不願意他們長大的一代?
父母上下不討好 子女左右做人難
作個與兒並進的父母

2013年12月內容

專題健康寶鑒天倫樂教會消息智慧之窗珍饈百味生命的旋律生命線生活資訊與你同行遊子情新聞評論歐陸風情職場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