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健康寶鑒: 夏季談腹瀉

2014年7月
文/羅裕康醫生

 

夏季來臨,氣溫回暖,細菌病毒容易滋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注意,就很容易感染疾病。腹瀉是食物中毒最常見的症狀。由於患者進食被細菌及其他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未煮熟的肉類、扁豆等,引起急性疾病,其特點是患者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胃腸道症狀。

 

上吐下瀉

當食物中毒或胃腸有毒素時,人體會通過上吐下瀉來排出毒素。有時上吐下瀉一併發生。有時一天八、九次,甚至持續一個星期。有些人一天幾次,兩天便結束了。一般腹瀉兩三次,人便會覺得渾身無勁。通常直到人體認為毒素已排除得差不多時,腹瀉才會停止。

 

何謂腹瀉?

俗稱「拉肚子」,中醫稱之為「泄瀉」,是一種與消化道有關的症狀,是指一天排便三次以上,具有糞便性狀改變,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瀉若超過兩個月者屬慢性腹瀉。腹瀉除了見於腸道疾病外,也見於急性中毒、全身感染及多種變態疾病。著涼和食物不潔是造成腹瀉的常見原因。霍亂、痢疾等傳染性疾病也可能是更嚴重的病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五歲以下死亡的兒童當中,百分之二十是腹瀉所引發的「脫水」現象而造成的。每年有180萬名孩子死於腹瀉。

 

腹瀉時大便性狀

1.發生腹瀉時,若糞便呈灰白色,可能是結石、腫瘤或蛆蟲等引起膽道梗阻,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2.若為黑色,在沒有進食動物血製品和黑色食物、藥物的前提下,可能是由於消化道出血。
3.糞便為紅色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4.有柏油樣腥臭味的糞便可能表示痢疾。
5.淡黃色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6.多泡沫酸臭味一般多為糖消化不良。
7.惡臭為蛋白質消化不良及腸胃道多害菌。
8.有時大便中還能直接看到寄生蟲或蟲卵。

 

病因

(一)非感染性因素:飲食不當

1.夏季腹瀉與食物配搭有關,冷熱同吃(如熱咖啡和冰淇淋)容易引起腹瀉,因為溫度驟降會造成胃腸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輕則胃腸難受,重則胃腸出血,使胃腸道受到極度的刺激,造成胃腸道吸收食物的障礙,形成水一般的大便腹瀉;

 

2.吃太多、太油膩、太冷、變質和污染的食物;

 

3.吃了對自己過敏性的食物。

 

(二)感染性因素:腸道內感染

1.細菌感染:主要是大腸杆菌、痢疾杆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吃喝了細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料後可能會發生腸炎或菌痢,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裡急後中、發熱等症狀;

 

2.病毒感染:人體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感染多種病毒後,易引起病毒性腹瀉,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

 

(三)綜合症因素: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BS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功能性疾病,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糞便性狀異常(稀便、黏液便或便秘)等臨床表現,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但無器質性疾病的證據。

 

治療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癒原則。

 

1.感染引起的腸炎

若是細菌感染,應服用適當的藥物;若是病毒,或可不藥而癒,但切記要多喝水份流質,以免脫水休克;若是寄生蟲感染,需服適當的抗寄生蟲藥物,以求根治。

 

2.非感染性腹瀉

可考慮服用止瀉藥,但當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亦只能短暫使用。

 

3.停食可減低腹瀉次數

特別是停食固體食物,因腹瀉可引致脫水和電解質流失。在情況嚴重時需要口服或靜脈滴注補充鹽份和葡萄糖溶液。腹瀉是因大腸功能消失,不能從腸道吸回水份。因此要讓大腸休息,以便儘快復原吸水功能。固體食物存留渣滓於大腸,防礙大腸復原。因此建議不吃固體食物24到48小時,儘量飲流質(清湯、果汁、糖水),因流質將全部由小腸吸收,使大腸功能儘快復原。

 

 

2014年7月內容

專題生活資訊天倫樂親子樂智慧之窗生命線世界風情畫新聞評論趣味人生青年園地職場點滴教會消息健康寶鑒珍饈百味遊子情與你同行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