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英國中餐業 不可掉以輕心

2015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張春曉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去年底,英國所有中餐館和外賣店都應收到政府衛生部門的信,督促各店家嚴格執行最新頒布的「食物過敏原標注」新法規。雖然新法規從去年12月已經實施,但仍有不少中餐外賣業的店主未予以足夠重視。一位政府衛生督察表示,中餐飲業在食物過敏防範上反應緩慢,遠遠跟不上政府要求的步伐。據一位經常到訪不同外賣店的老闆反映,雖然衛生官比以前嚴謹了很多,會問及敏感的常識,甚至在星期六最忙的時間來突擊檢查,但仍有很多店家沒有認真遵守衛生法例,未按新法規定張貼食物過敏原警示或更改、重印餐牌。而華人餐飲業常見錯誤心態有:

 

  

 

 

 

1.「乾脆不做」心態──完全沒有在餐牌或包裝上列明成分或過敏原。

 

 

2.「交功課」心態──稍為應付了事就算:很多外賣店並沒有仔細辨別每份飯餐中含有的食材成分和過敏原。有的只列出一部分,例如:一份芝士漢堡,就只列小麥為過敏原,卻漏寫了麵包上的芝麻、夾在裡面的芝士、牛油(奶製品)、蛋黃醬(mayonnaise)等﹔有的則隨便寫幾樣,甚至「無中生有」,像把米飯標成含有麩質(gluten),大大誤導了顧客。

 

 

3.拖延心態──為法例只會實施一段時間,遲早會取消。事實上,食物包裝新法例是藥物條例的延伸,並在歐洲各國已經逐步推行。因此,條例只會越收越緊,而不會取消作廢。很多情況下,問題出現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不少華人餐飲業人士以為在餐牌或包裝上列明成分和過敏原會影響生意,因此不願遵守;其次,政府發出的官方文件和資訊都是英文的,很多餐飲業人士不懂英文,未能理解,或只知悉片面的資訊,以致誤導的信息常有流傳。

 

 

 

 

 

 

食品過敏不可忽視

 

據統計,英國被食物過敏困擾的成年人和兒童高達2,100萬。每年平均有十人因過敏死亡,5,000人因過敏反應入院治療。在2002年到2014年間,因過敏引起的入院數量上升了87%。這些大部分可預防的死亡和入院多數發生在外出用膳或訂外賣時,食品包裝或簡介上沒有標注過敏成分信息。比如去年夏天,懷特島(Isle of Wight)一位15歲青年,吃了用花生醬醃制的中餐排骨後出現過敏,當日死亡。

 

 

新規例出台的目的是要減少因誤食含有過敏原食物導致過敏反應的個案。英國過敏患者協會調查發現,68%受訪者表示新規例實施後,他們會更願意外出用餐。但同時這也意味著餐飲業主的法律責任更大。新法規定,消費者詢問過敏原信息時,商家必須提供正確回覆。若消費者因商家提供錯誤信息而患病,商家會被高額罰款甚至面臨刑事訴訟。倘若商家以不知道為由拒答,消費者可向有關部門投訴。在此特別提醒餐店業主,在新法規下,無知也會被檢控,被查到未遵照要求標示過敏原信息的店家可被罰款5,000英鎊,甚至面臨刑事訴訟。

 

 

 

 

 

新法規綜覽

 

新規定下,所有預先包裝食品、非預先包裝食品或散裝食品,都必須標注過敏原成分信息。14種必須標示的過敏食材包括:芹菜、含有麩質的穀物、貝殼類食品、雞蛋、魚、羽扇豆、牛奶、軟體生物、芥末、堅果、花生、芝麻、大豆及二氧化硫(防腐劑)。

 

 

店家必須在櫃檯、廚房等處張貼食物警示,並主動提醒顧客訂餐時留意14種過敏原,及告知對何種食物成分過敏。

 

 

店家有法律責任在餐牌、粉筆板或食物標籤上清楚列出每一菜式中含有的所有過敏原材料,如未能在這些位置中詳列,可以口頭方式告知,但必須保證資訊口徑一致,準確無誤,且有據可查。店主和員工都必須學習食物過敏知識,了解如何辨別並處理突發過敏事件。進一步詳情可向衛生部門查詢。

 

 

中餐業特需留意

 

 

 

 

花生、芝麻過敏

 

英國每200人就有一人對花生過敏。中餐裡的一些調料會有花生醬、芝麻、花生油。食品專家提醒中餐業者,儘量不要使用花生、芝麻類食材,尤其留意一些混合食品的成分標籤,如混合果仁、早餐麥片、穀物棒、麵包、蛋糕等,都有可能含有花生成分。

 

 

標注餐盒、餐牌

 

新法規下,外賣店不僅在接單時須告知顧客含過敏原食材的菜式,而且食品包裝(如外賣餐盒)和餐牌都必須標明含過敏原的食材。店家不要貪圖蠅頭小利,要按規定投資新的食品包裝,最好請專人重新設計餐牌。另外,標注時要仔細分析食品成分,特別留意「隱形」過敏,如食物添加劑、氫化植物蛋白等。

 

 

培訓員工

 

店家要加強員工對食品過敏的認知。例如,接單時要提供準確無誤的食品過敏成分說明,要了解每一份飯餐裡是否含有任何一種過敏食材,不能拒答顧客有關食物成分的詢問;客人要求不加入的食材,必須及時、完整地告知廚房,出餐時必須再詳盡檢查一遍等等。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你好、我也好
英國中餐業 不可掉以輕心
認識食物過敏
家庭醫生談過敏
人口•人心

 

 

 

專題: 健康我自知?

2015年3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有一類人,對自己的健康滿懷自信,若有人說他有病,便以為是危言聳聽、別有居心,不願去看醫生。相傳古時名醫扁鵲勸告齊桓公,說他患了病,而且愈來愈嚴重,但齊桓公不相信,認為扁鵲只是在招搖撞騙,更說當醫生的都喜歡小題大作,故意去醫治那些根本沒病的人,從而炫耀自己的醫術高明。齊桓公對勸告置之不理,結果正如扁鵲所言,病入膏肓,最後因病去世。

 

另有一類人,自知有病,卻不肯承認,深恐真的查出病症來,會影響生活、事業與前途,所以沒有勇氣看醫生或接受全身檢查,寧願當個鴕鳥式的「健康人」,可惜的是,本來有治癒之望的病最終變成無可救藥的絕症。

 

又有一類人,知道身體出了毛病,卻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忙碌而無暇就醫。想到如果要動手術就得花上時間住院休養,因而一拖再拖。最終等到病倒了才找醫生,或望有靈丹妙藥解救。

 

 

 

 

 

耶穌在世上時,常與病人和罪人在一起,甚至與他們一起吃飯,願意付出時間予他們。當時的宗教領袖們看不過眼,暗自不滿,於是以此質問耶穌的門徒。耶穌知道後卻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九章12-13節)

 

當然,病人必須知道並承認自己有病,才會去接受醫生的幫助;其實耶穌要指出的是,罪人(有病的人)必須承認自己有罪(病),才會接受主的救恩。神差祂兒子來,是為叫世人藉著祂得救。我們本來都是病人,神看在眼裡,有兩個辦法:第一,叫人知道自己是一個病人;第二,叫人請醫生治病。人生中許多的問題,不是神沒有辦法解救,難處是在於人不知道、不承認自己是病人(有罪的人)。神曾頒佈律法,但祂最終的目的並不是叫人死守律法而得救,乃是要人透過律法來認識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遵守神的律法。於是,神賜下恩典,就是主耶穌,好讓人藉著信靠祂而得著醫治和拯救。現代人都極為關注自己的健康,有的人更是不放過一切有關養生的消息和做法。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身體有出什麼毛病嗎?是否有隱疾或是暗中不可告人的病呢?不錯,關注健康是必須的。然而,靈魂的健康更為重要:我們心中有沒有隱藏的罪呢?特別是那些我們巴不得沒有任何人知道的、行為和思想上的罪呢?只要你願意,這位大能的醫生──主耶穌要幫助你,祂要以無條件的愛和寬恕來接納你。耶穌來,不是要譴責人,把人定罪,乃是要幫助那些「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只要你願意,祂要賜你豐盛的生命──觸手可及、可以親身經歷的美好生命。祂也必給你力量,在人生旅途中,靠主得以剛強。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評價英國國民 醫療服務體系
英國醫療體制 未來五年的計劃
人才緊缺,外籍醫護增加
家庭醫生點滴
健康我自知?

 

美國德州貝克大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弗格斯(Thomas Fergus)向512名經常使用網路者進行了一項調查, 其中有454人表示曾在網上尋找醫療資料。而在這群人中,弗格斯發現,人們「上網查詢健康資料的頻率」與他們「對自己健康感到焦慮的程度」之間有著很明顯的關係。

 

 

讓人不愉快的「答案」

 

 

調查的其中一道題是︰「我總是很想知道我的未來是怎樣的。」參與者需要按照這句話準確描述自己的程度打分,越高分代表越準確。調查發現,在此項得分最高的人,「焦慮」與「查找資料」兩者有著極強的關連,顯示出他們「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強烈態度。調查結果發現,越想知道自己將來會如何的人,越傾向於從網上找「答案」;而在找到諸多可能的「答案」中,有些會讓人讀了感到不愉快,而這些負面的「答案」加強了人們的焦慮,於是更渴望找更多的資訊推翻或補充,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所有的焦慮都源自於恐懼,這些恐懼包括︰害怕失去控制、死亡、失敗或被拒絕。 當恐懼對生命的影響力過大時,就會變成真正的焦慮。很多長期與焦慮情緒搏鬥的人都會深明這種感受,也常被焦慮帶來的沮喪所壓制。

 

 

 

 

 

 

 

焦慮中有選擇

 

 

有些焦慮是由於人體化學失衡引起的,通過精神壓力表現出來,以致有些人會感覺失去自制。誠然,我們不能控制大腦內失衡的血清素(大腦中有助調節心情和其他功能的化學物質),而當處於恐慌狀態時,我們或許也無法控制身體所產生的腎上腺素。然而,有些事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決定的,例如︰當焦慮引起心臟快速跳動時,我們可以選擇以酒精麻醉自己,也可以選擇跟家人好友分享傾訴,或是轉向耶穌,尋求從祂而來的平安與幫助。

 

 

聖經上有關焦慮而又最常被引用的經文是:「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立比書》四章6節新譯)。 這節經文給了我們一條強大和直接的命令——應當毫無憂慮。然而,人都喜歡能掌控自己生活上的一切事,並計劃將來,總覺得萬事都在自我掌握中才能安心,因此很難做到「毫無憂慮」。其實,神常常把一些人放在我們周邊,去幫助、提醒我們。當我們感到乏力、對將來憂慮或失去希望時,我們需要有人扶持著同行。

 

 

不少受過焦慮困擾的人都可以見證︰信靠神,尋求祂的幫助,祂必賜下心中的平安,讓我們的人生能活得踏實平穩。

 

 

 

專題: 情人節禮物 (妻子篇)

2015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三一

 

 

從小到大,沒有見過爸爸給媽媽送禮物。不論是生日、結婚週年或情人節,都沒有。加上年復年,傳媒鋪天蓋地的報導情人節消費,我一直認為情人節只是商家用來大賺一筆的日子,也無法明白為什麼人們願意在全年鮮花最貴的一天,買花送給另一半!

 

 

 偶爾報章雜誌都會刊登「女生最想收到的禮物」排名,每次看到,我都難以代入其中--我不愛吃巧克力、我沒有噴香水的習慣、我不愛喝酒精飲料,穿金戴銀也不是我的風格……

 

跟丈夫結婚之前,他每年都會為我精心預備情人節禮物。可憐的是,丈夫從來不愛百無聊賴的逛街,購物也只是為了生活必需品,要不是因為我,他總不會隨意逛街。因此,基本上他對店舖和產品的資訊都是來自於我。有一年情人節前,他發現我平常愛用的護手霜快用完了,就想到買 一瓶新的給我,作為帶給我驚喜的禮物。於是,他趁著我出差的良機,獨個兒到市中心實行他的「購禮大計」。沒想到,他後來告訴我,在小小的市中心,他兜兜轉轉好幾次,都沒有找著那家他要找的店,而且還在想:那家店是否結業了?!後來問了路人,終於找到那家店。我聽了以後,也不知該是好笑還是感動!(補充:那家店就在市中心,我倆經常也路過,他也曾陪我到店裡幾次!)

 

以往一直覺得,情人節是交往中的男女才慶祝的節日,所以在婚後也沒有打算要為丈夫預備什麼禮物,意想不到的是,婚後第一個情人節早上醒來,發現餐桌上竟然擺著一大束鮮花,旁邊還有一張大大的卡片。心裡感動非常,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懊悔自己怎麼就完全沒有想到要為丈夫預備禮物或卡片。

 

 

英國的賀卡文化深入人心,大街小巷都可見各型各式的賀卡店。丈夫每年都會買上大大的、厚厚的,甚至幾層設計的情人節卡片送我。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卡片雖精美,但一張也得花上好幾鎊錢,你不覺得很貴嗎?」他卻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你絕對值得!」我也就一物兩用,把他送的一張張賀卡豎立在櫃子上,擺成漂亮的裝飾。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張賀卡上,丈夫除了寫上絲絲細語外,他總會從聖經抄寫一段經文,以神的話語勉勵和提醒我要繼續更愛主愛人。我想,我又學了一門新的功課--愛是給予,愛也是懂得接受。

 

送禮,可說是一個「充滿趣味與挑戰的學習過程」,這要求我們多點敏銳,多點堅持,多走一步,聆聽和觀察對方所重視的,或會令對方欣喜的事物。如果能把這一天看成是生活中的點綴,利用這一天來真心真意地分享與數算恩典,也祈求神在未來的一年,教導和幫助我們,堅持每天以基督愛我們的愛來愛對方,相信情人節也會是有意義的一天。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浪漫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櫥窗背後的情人節
情人節禮物 (丈夫篇)
情人節禮物 (妻子篇)
談情說愛--在自重、自信、自愛、自制中看愛情
情人節不易過?

 

 

專題: 家有病人時 – 給照料者的話

2014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勞伯祥、馮兆雄、方思潔、岑偉鵬、林珊一
文/周振成

 

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沒有一個人例外。在這個無人倖免的生命歷程中,一般人除了追求無悔今生或活得精彩外,也會奢望無災無病,直至安然離世。但現實往往不會慷慨地讓人奢望成真;絕大多數的人,一生中都曾患有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疾病。若不幸身患重病,固然要忍受病痛的煎熬;若患病的是家人,自己在精神和肉身上所承受的也絕不輕省,這包括對病者情緒的安撫、起居飲食的照顧、對病情變化以及治病經費的不繼而引致的憂慮等。因此,當家有病人時,應如何面對,在華人圈子中常是避而不想、想而不談的話題。

 

本文就「家有病人」,提出以下三方面給讀者參考。

 

一.鎮定莫失魂

當家裡有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必定給家中成員帶來一定程度的震撼,尤其現時大都是小家庭,例如養育著幼小兒女的年輕夫婦,或空巢期的兩口之家;當事情發生之時,作為病者的家人一時間憂心如焚、手足無措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切莫讓這狀況停留太久,必須儘快鎮定下來,以便能理性地審視當前的情勢,對家人病情作詳細了解,方法包括:諮詢醫生或同疾者的意見、上網查資料等;此外,家庭成員的生活作息、家庭經濟也許要作相應的安排等。冷靜地審度情勢,不但可以減少混亂,作出正確的行動,更重要是可以減少患病家人的憂心和歉疚。

 

二、要全人關注

當家有病人時,其他家庭成員一般都會想盡辦法,竭盡所能地謀求家人的病得醫治。這份對患病家人的心意實屬難能可貴,然而在過程中切忌過猶不及。為減輕患病者的痛楚,切望他早日痊癒,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只針對病人的病,忽略了他是個人,以致不論中醫西醫、自然療法、中藥西藥、食療補品、健康食品,甚至民間偏方,只要聽說對病情有幫助的都照單全收,並一股腦兒地傾注在病者身上。結果不但病沒有好轉,人也受不了。另一種情況,是過度保護病人,只注重照顧他的病體,忽略了他在精神和心靈上的需要,例如閱讀、聽音樂、看電視、聊天、散步和日常喜愛的飲食等。其實,只要不影響病情,若病者體力所及,都不應禁止。樂觀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對疾病的治療絕對有幫助。

 

三、不要作超人

家人病了,無論住院或在家,照顧的擔子絕不輕省;短期或可應付得來,若是長期,絕非一兩個人可以承擔。因此,若家有病人需要長期照顧,照顧者切莫扮演超人獨力承擔,要及早尋求適當的援手,免得自己也病倒了,徒然增加困擾。尋求援助的方法建議如下:

 

1)向家人親友坦誠說明需要,請求提供可能的幫助,諮詢病人的意見,然後作好分配,發揮團隊精神,對病者提供優質的照顧;

 

2)若沒有足夠親友提供援手,可向醫院社工或政府福利機構查詢可申請的援助。

 

3)地區志願團體,包括一些基督教機構及地方教會,都是可以尋求援助的地方。

 

當家有病人或陷入困境需要援手時,只要不介懷尋求援助,你會發現人間有情,連身處忙碌和冷漠的都市也不例外。其實,這恰恰反映上帝有情,雖然人類疾病的根源與罪有關(《創世記》第三章),祂卻施行醫治之恩,叫悔罪接受救恩的人得著全人醫治。

 

「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甘心愛他們…」(《何西阿書》十四章4節);「祂(耶穌基督)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前書》二章24節)

 

 

專題文章

(社論)造福家人愛的實踐

針對長期病患者的醫療改革

照顧長期病患的太太

弱能兒子能獨立生活了

父親與阿茲海默症

家有病人時-給照料者的話

給照護者的支援

禱文

 

 

 

 

 

2014年9月內容

 

專題 • 生活資訊 天倫樂 • 親子樂 • 智慧之窗 •生命線 • 世界風情畫 • 新聞評論 • 趣味人生 • 青年園地 • 職場點滴 • 教會消息 • 健康寶鑒 • 珍饈百味 • 遊子情 • 與你同行 • 生命的旋律

 

專題: 工作:價錢還是價值?

2014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曹子光、馮兆雄、方思潔、岑偉鵬、林珊一
文/張春曉

 

每每在社交場合,我們向新認識的人常問的問題就是「你做什麼工作?」有人被問及時面有難色地說沒有。有趣的是,很多沒有「工作」的人,生活照樣勞碌奔忙,他們不是不工作,只不過是在做沒有薪水報酬的工作。沒有價錢的工作,就沒有價值嗎?

 

對現代社會的人而言,薪水似乎是衡量工作的最重要標準。一份工作要是無薪或低薪,在人們眼中,那份工作就自然被貶值,做的人提及工作時也欠缺自信心,但英國內閣(The Cabinet Office)今年三月的工作調查結果卻顯示,工作的「價錢」與工作者的滿足感並無直接關係,比如:

 

牧職人員的薪水不足企業總裁的五分之一,但工作滿足感卻居於榜首;而年薪不足兩萬英鎊的普通文書,其工作滿足感(排名第四)也遠遠超過年薪七萬以上的專業律師(排名一百零八)。雖然「藍領」人士的收入大多數比「白領」低,但調查卻顯示,從事戶外職業的人(如農場工)比在室內工作的人(如銀行經理)更快樂。或者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價錢」是工作最可靠的指標嗎?

 

聖經裡有一個故事:耶穌看眾人捐錢入銀庫,幾個財主投入了大量的錢,而一位窮寡婦則只投入兩個小錢,耶穌卻對門徒說,那個窮寡婦投入的錢,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其他人捐的是剩餘下來的錢,而寡婦卻在不足的情況下,將自己一切養生的錢都奉獻了,所以更有價值。耶穌的「價值觀」表明,價錢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價值的高低,取決於人的心態。

 

耶穌這個「價值觀」也可以運用到工作上:價錢不是衡量工作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有一份甘心樂意去作的工作,帶來的滿足和享受本身就是報酬的一部分,就算錢少一點也值得。工作的價值感,比價錢更重要。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可以避免只注重工作的物質回報,而失去對工作全面、平衡的評估。

 

雖然人人都羨慕高薪待遇,但工作的價錢不一定等同於價值。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無薪高價」:媽媽對子女任勞任怨的犧牲付出,朋友親人慷慨真誠的幫忙輔助,義工對社會有需要人士的熱心服務……人生似水流年,再輝煌亮眼的工作職位到頭來都如枯草黃花,消逝後不再被人記念,但那些曾經為你我無償付出、鼎力相助的朋友親人,甚至陌生人,卻永遠難以忘懷,所以無論擇業、找工、換工,對工作滿意或者失意,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我在追求什麼?是工作的價錢?還是價值?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什麼是工作的意義?

工作並快樂著

英式工作文化
訪談-餐飲業人士、牧師、年輕創業者
工作:價錢還是價值?
工作中,需要靜下來!

禱文

 

2014年8月內容

專題 • 生活資訊 天倫樂 • 親子樂 • 智慧之窗 •生命線 • 世界風情畫 • 新聞評論 • 趣味人生 • 青年園地 • 職場點滴 • 教會消息 • 健康寶鑒 • 珍饈百味 • 遊子情 • 與你同行 • 生命的旋律

 

專題: 從簡單出發

2014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林珊一



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常常都忙裡忙外,有 多少都市人能坐下來歇息一下,讓腦袋不再為工作打轉,重回閒情逸致、賞心悅目的閒適生活呢?讓我們從簡單出發,摒棄緊張、複雜、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生活。

• 家中的大小家務,總像做也做不完似的。有四個方法解決:Automate(自動化)、Eliminate(減 除)、Delegate(分配/分工)和Hire Help(聘請幫手)。

 

• 對大部份女性而言,買衣服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有人說過:「女性的衣櫥裡,永遠 都欠一件衣服!」──麗蓉家境不俗,父母和丈夫也從來沒有阻止她買衣服。誰知她不 斷地買,不少以前買回來的衣服還在盒子和袋中,就這樣堆呀堆的,家裡的盒盒袋袋塞 滿了客房,丈夫開始投訴,她便往娘家的客房塞。後來她終於「洗心革面」,決心實行 簡單化,把衣櫥的衣物減至基本程度,而且以一件換一件的原則購買衣服;也就是說, 先丟掉舊的,才買一件代替。
 

• 中國人一直奉行「民以食為天」,為了吃一頓好的,往往會無懼艱難、不怕路遠、也 不介意所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我不是要大家虐待肚腹,而是除非你的時間多得用不 完,否則我們不必要為每頓飯都大費周章。不妨多用一些簡易食譜和食材做飯,(例如 雞蛋)既有益,又方便。

 

• 清除家中無用的物件。作家伊萊恩‧詹姆斯(Elaine St. James)在《生活簡單就是享受》一書中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辦法。她提議我們把一些未能決定是否丟掉的雜物放入紙箱中,然後把 紙箱放到一角。兩年之內,如果你沒把內裡的物件取出的話,那直接把紙箱丟掉就可以了! 另外,把桌面的文件和雜物整理妥當,不但心境更舒暢,將來要找東西也就更方便快捷。

 

• 啟動迅速購物系統。很多時候我們到超市買東西,都會在店內行大運 (不斷打轉),浪費很多 時間,結果還是漏買這個,多買那個。聰明的做法,是選定一家購物店鋪,了解店中的擺 設,而且每次購物前均把需要購買的物品分類,列入清單,那麼到達超市時,只需走一大 圈,便可購齊清單上的東西。專家分析,這種購物方式,都可省上一半的金錢和時間。

 

• 儘量把自己的裝扮簡單化。簡單不等同醜陋。例如你可以留直髮,既自然又容易打理;避 免多買潮流尖端的服飾,因為這些可能只是短期流行,到頭來浪費金錢;不要隨便相信或 貪便宜購買劣質的護膚品,很多時我們購買的都是一個不實際的希望。

 

• 穿過的衣物要立即掛回衣櫥,有時我們懶惰地堆放一旁,結果一堆再堆,到衣服變 成一座大山的時候,要下決心收拾就更難,要花的時間亦更多。同一道理,用完的物 品,最好也即時放回原處。

 

• 為個人/家庭訂下一個合理和清楚的預算(Budget),然後每天將開支記賬,沒有財政目標,便分不出「需要(Need)」與「慾望(Desire)」之間的區別,花起錢來多是「即興 式」,既缺乏計劃,也沒有自制。

 

• 減少信用卡、退休儲蓄賬戶、銀行賬戶等,多一個賬戶便多一些麻煩和風險。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藝術》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 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行者。」在這有限的生 命之旅中,但願我們都能享受這歷 程,而不是只為不停趕路,而 錯過欣賞路旁的景緻。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金錢買到快樂嗎?
消費購物
需要與欲望
簡樸生活的自由
從簡單出發
人需要多少土地?
禱文
無欲則安

2014年1月內容

專題健康寶鑒天倫樂教會/機構介紹教會消息新聞評論智慧之窗歐陸風情珍饈百味生命的旋律生命線生活資訊職場點滴與你同行親子樂遊子情青年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