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

2015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華人視賭博為娛樂的觀念,常廣為人接受,反之,其他族裔人士多認為賭博是罪惡;文化差異常令華裔沉迷其中而不自知。不少問題賭徒的家庭常有一個共同點--家有愛賭錢的父母,也許平日對子女的任何表現均無讚賞,但當子女代父母打麻將贏了錢,或代買彩票贏得安慰獎時,卻大肆表揚。父母這種做法往往帶來一個錯誤的信息,令子女對賭博產生快感,導致長大成人後,不期然為尋求快感而賭博。研究顯示,大腦發出的快感信息,會刺激人不斷追求這種感覺,結果難以自拔。

 

 

賭徒問題徵兆有跡可尋

 

除了追求快感外,家庭突變、環境轉換等因素,也會讓人掉進賭博的陷阱。當以下徵兆出現時,代表紅燈已經亮起:

 

•將賭博視作生活:不賭博不安樂,有賭就興奮,似乎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賭

 

•情緒容易暴躁、不安,家庭生活變得不快樂

 

•常有不理性的想法:例如「賭得大,別人才會尊重我」、「總有一天我會贏大錢,那時我就會洗手不幹」、「我靠自己的意志力可以解決問題」……

 

•常為了要隱瞞賭博而說謊話,尤其是輸錢時問題賭徒常抱著「搏」的心態,若口袋有£200,他們會幻想在賭桌上能翻幾番;若之前輸個精光,他們總認為下一鋪必贏,故加注下碼……思維跟現實的落差,使他們輸得更慘烈。有一些賭徒,就算到了傾家蕩產也無法清還債務的地步,甚至名譽盡毀、走投無路時,還抱著絕望(「焗賭」)心態,企圖再去博一博。不過,需知道「長賭必輸」,這是一個定律,因為數學家已經計算過,開賭的莊家必定賺錢,而且是賺大錢,因此,有人看開賭的為謀暴利,也有人認為說穿了,其實是騙財。近年在倫敦兩家賭場,分別有兩個人在一夜間各自輸掉兩百萬英鎊,從這些真實個案就可以見得,習慣賭博會造成心理依賴,變成病態,難以自拔。不少人甚至一生被賭癮綑綁,對自己、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禍害,終生悲痛遺憾。在此勸喻嗜賭者,在事態嚴重前,早日接受專業輔導和幫助,免受賭癮纏累。

 

 

 

 

 

 

 

心癮難耐無形的疾病

 

賭癮不會像毒癮發作時那樣,身體產生紅眼、氣速、噁心嘔吐、煩躁等徵兆,只有當事人知道,心癮難耐,外人鮮能覺察出來,可謂「無形的疾病」。問題賭徒心魔難除,難以抑制賭博的衝動,坊間也沒有藥物可以控制,以往他們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搬到小鎮居住,遠離賭場的誘惑,可是,如今賭場林立,根本無需跑很遠就總有幾家賭店在附近,令戒賭倍加艱難,因而造就出更多問題。

 

 

亮麗外表掩飾醜惡假象

 

英國倫敦唐人街附近賭場林立,不少大型卡先奴徹夜燈火通明,提供免費飲料和食物,其中華人賭客是主要的客源。更有賭場傲稱開業三年內,就吸引了超過四百萬人次光顧。賭場化身成為娛樂、旅遊的亮點,就是為賭博張起娛樂的旗幟,企圖美化賭博,淡化賭博的可怕本質,衝擊眾人對賭博的防禦線。我們接觸到的博彩宣傳,都讓人眼前亮麗,因為這些宣傳刻意描繪贏錢的風光,惹人遐想,但這風景只是海市蜃樓,一幕幕俱是難以觸摸、不設實際的美景。意志薄弱的人,容易對賭博贏錢產生錯誤的憧憬,掉進陷阱仍不自知。

 

 

 

 

 

 

剝去糖衣毒藥原形畢露

 

我們必須戳破這些賭博的假象,不要受蒙蔽而受誘惑,墮入圈套。每件事情都是由小開始,賭博的意慾也是由小而起,如種子一般孕育長大。聖經教訓人要有智慧:「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我們面對一個扭曲的世代,善與惡、正與邪,都被人刻意篡改,以致界線模糊不清。賭博就是賭博,禍害就是禍害,很多事情原本都是明顯不過的。在有人意圖混淆視聽之時,我們必須把真情透視,剝去糖衣,使毒藥的烈毒原形畢露。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賭博非遊戲
不賭就是贏
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
不再做賭博的奴隸 一位病態賭徒的真人真事
尋求幫助 英國基督教華人戒賭服務

 

 

 

專題: 家庭醫生談過敏

2015年5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勞子滔

 

吳媽媽帶同她一歲多的女兒小殷來求診。數星期前小殷突然腹瀉及嘔吐,經媽媽悉心照顧後情況已大有好轉。但最近幾天,吳媽媽發覺小殷每次吃牛奶麥片後都肚子脹脹的,而且很多時會有腹瀉。她朋友的兒子在過去數月也有相同的症狀,經醫生檢查後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症(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這讓吳媽媽非常擔心小殷也有相同的問題而不能再喝牛奶和吃乳酪,兩樣都是小殷最喜愛的食物。你認為小殷是對奶類過敏嗎?

 

 

 

在分析小殷的個案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過敏反應的統計資料和成因。英國大約有2%的成人及8%的兒童受食物過敏所困擾,最嚴重的食物過敏有機會導致有生命危險的系統性過敏反應(anaphylactic reaction):病徵包括嘴唇或面部腫脹,呼吸困難等。如果在進食後有任何以上的反應就需要立刻求醫。詳細的病徵及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可參閱第二頁文章。

 

 

過敏症(allergy)是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一些無害的東西產生反應,我們稱這些東西為過敏原(allergen)。當病人接觸到過敏原後,身體就會連鎖式地產生IgE抗體。抗體接著會和在皮膚、眼睛、口腔等的肥大細胞(mastcells)連繫,這過程名為變應作用(sensitisation)。當相同的過敏原下一次再進入身體時,這些已經變應的肥大細胞就會立刻攻擊過敏原,導致組胺(histamine)的釋放,過量的組胺就會形成過敏反應(例如流鼻水、紅眼、出疹、氣喘等)。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食物過敏(food allergy)與食物不耐(food in tolerance)是不一樣的。如上所述,食物過敏是關乎身體免疫系統的一個反應;而食物不耐的反應則與自身的免疫系統無關,好像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是由於身體缺乏了在小腸內壁的lactase酵素來分解奶類製品,導致乳糖未能被分解。過大的乳糖因此不能被小腸吸收,造成小腸痙攣、腹脹或腹瀉等症狀。在上面提到的個案,小殷很大可能是因為普通的腸胃炎引致小腸內壁破壞,酵素因而驟降而形成短暫的乳糖不耐症。這情況並不嚴重,她應該在數星期內因著酵素的重新形成而好轉。由此可見,食物過敏與不耐雖有相似的症狀,但病因和預後卻有著重大的分別。

 

 

過敏的成因

 

有關過敏的成因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有家族過敏史的人患病機會較常人為高。以兒童為例,如果父或母任何一方有食物過敏,這個小童就會有約一半的機會得到過敏症。近幾十年來,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也被廣泛地討論與研究:部分科學家與醫生相信,現今過分清潔的生活環境,有機會隔絕了兒童的免疫系統與環境微生物的接觸,增加過敏疾病的形成。亦有說法是現今的美容保養產品,含有由花生或其他過敏原所提煉出來的原料──有少量的科學證據顯示,這些經皮膚所吸收的過敏原原料有機會導致高危的病人產生過敏症。這說法仍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相信實際的情況並非僅僅是簡單地因為塗抹了不當的護膚產品,就造成過敏。

 

 

 

 

 

 

檢測方法

 

過敏症防不勝防,有哪些檢測可以幫助診斷?現今主要的檢測為: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ing)和血液化驗,兩者皆測試體內IgE抗體的存在。要留意的,是體內存有IgE抗體,並不等於該病人就有過敏症。事實上,很多本身沒有過敏症的病人,也有可能對以上的檢測呈陽性反應。現今市面上雖有林林總總的快速檢測法,但準確的診斷實有賴醫生細心查問病史及病人的食物日記(food diary),化驗檢測大多只是屬輔助性質而已。錯誤的解讀檢測結果,只會自尋煩惱!

 

 

現今雖沒有有效方法預防過敏症,但只要多加留意,減少接觸過敏原,大部分病人都可有效地控制過敏症狀。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儘快與家庭醫生談談吧!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你好、我也好
英國中餐業 不可掉以輕心
認識食物過敏
家庭醫生談過敏
人口•人心

專題: 人才緊缺,外籍醫護增加

2015年3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張春曉

 

目前英國醫療人才緊缺,為緩和供需失衡,英國招聘的外籍醫護人員數量逐年增加。據《衛報》今年初粗略統計,去年在NHS工作的外籍醫生高達3,000人,來自27個不同國家。而從海外輸入的護士人數,在近三年更是翻了一倍,仍然供不應求,以至NHS決定進一步放寬條件,從去年底起已取消外籍護士的見習監督期。

就業機會

 

醫療人才緊缺為有相關工作資歷的華人提供了有利的就業機會。據英國簽證局(UK Visa Bureau) 資料顯示,目前列在全英緊缺類職業名單上的醫療職位包括:※顧問專家類:臨床神經生理學、急救醫學、泌尿生殖醫學、血液學、法醫精神病學及老年精神病學等

 

※醫生類:兒科、急救科、普外科、婦產科、創傷和矯形外科、心臟生理學、臨床血管學、臨床神經生理學及呼吸系統生理學等

 

※技師類:放射診斷技師、放射治療醫師、麻醉醫師及核醫學技師等※護士類:手術房專科護士、新生兒重症監護及護士長 

 

※見習類:兒科手術見習生(ST3、5、6 級別)

 

除了以上的緊缺職位名單,英國未來十大急需職位預測,頭四位均屬醫療行業,包括:醫生助理、生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醫學家。

 

尋工指南

 

海外醫生如需要工作簽證,還需向英國醫學總會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申請行醫執照。執照分幾種:非正式、正式、專家類及家庭醫生類。申請條件亦包括英文職業類語言測試 (PL A B) 。詳情可查詢NHS相關網頁:http://www.nhscareers.nhs.uk/explore-by-who-you-are/internationalhealthcareprofessionals/。

 

在英求學醫科類的留學生畢業後,可先申請為期兩年的實習計劃 (Foundation Programme) ,然後繼續申請普通類或專科類培訓職位。

 

醫療護理類專業的海外人員,則需向英國護理及助產理事總會 (Nursing & Midwifery Council,簡稱NMC) 申請登記。如上述從去年底起英國招聘海外醫護的政策有新調整,在相關工作經驗、英文水平測試、培訓期等,就不同工種都有相應的具體要求,詳情可向NMC索取有關的資訊小冊子。

 

熱門專業

 

人才緊缺也意味著醫科類專業是有潛力的學科選擇。這對於不少理工科目略勝一籌的華裔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就讀英國醫科專業一般要求數學、科學的中考成績B級以上,高考科目成績兩個A級以上,但具體要求則因不同專業、院校而定。想以後從事醫科類專業的學生,最好從中學九年級起選擇三合一科學課程(Triple Science),爭取中考成績優秀,並繼續認真選擇和攻讀預科科目。至於具體選讀什麼預科科目對未來有利,可以向就讀學校的擇業指導 (Career Advisor) 查詢,也可以在全英擇業服務網站(https://nationalcareersservice.direct.gov.uk) 上搜索感興趣的職業介紹及相應的攻讀策劃。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評價英國國民 醫療服務體系
英國醫療體制 未來五年的計劃
人才緊缺,外籍醫護增加
家庭醫生點滴
健康我自知?

勞子滔(英國家庭醫生)

 

 

30多歲的李太手上拿著從網上搜羅而來的資料,忐忑不安地坐在醫務所的候診室,今天已是她近兩星期第三次掛診。雖然知道醫生已經替她深入檢查,但她仍不安心,總覺得身體並不妥當。「醫生,請你告訴我是不是得了腦癌?不然為什麼我每天都頭痛呢?止痛藥也幫不了多少,只覺得頭越來越痛。」醫生再仔細查問病情及檢查後對李太說:「綜合你的病史及檢查,你所得的屬緊縮型頭痛……」未待醫生說完,李太已急不及待地補充:「但我在網上搜尋這些病徵,第一個得出的結果就是腦癌,還不只是一個網站這樣說,很多的討論區也是這樣的結論,你看這些都是我從網上資料列印出來的…」最後醫生同意轉介她作電腦掃描,但在回家的路上,李太一直不放心。在等候的數星期裡,她每天都憂心忡忡,度日如年,心想「現在連醫生也覺得我腦內出問題了,不然他怎麼會為我作轉介呢?」好不容易等到出報告的那一天,那擲地有聲「完全正常」的四個字讓她頓時如釋重負,而她的頭痛也漸漸痊癒了。

 

 

 

 

 

 

 

數星期後,李太開始感到胸前有一點點酸痛,她又再次憂心起來。「這次該不會是我的心臟出了問題吧?」她開始變得緊張,有時候連上街也不想,深怕因走路而心跳加快,導致心臟病發。在理性的層面上,她不是不相信醫生診斷,這是肌肉疼痛和精神緊張,問題是,每當她在家把她的症狀輸入各個搜尋引擎時,一頁頁的資料都診斷為心絞痛、心臟病發,更甚是肺積水、肺癌等。她也知道這些可能不盡可信,但在網上搜尋資料已是她生活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像已上癮一樣,更多的資訊只換來更大的憂慮。

 

 

網上資訊的確五花八門,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上網簡便地輸入不同症狀,然後就有大量的資訊展現眼前,相信有時候比求醫候診簡單快捷得多。可靠的網上資訊確實可以增進知識,無論對健康或病人都十分有幫助,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然而互聯網上同時也充斥著一些誇大或失實的資訊,如在以上個案,李太的頭痛雖有可能是腦癌的徵兆,但腦癌的機率其實少於五萬分之一,因此更大的可能是其他較輕微的病症。醫生們常笑稱谷歌醫生 (Dr Google) 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它缺少的卻是分析和活用資料的能力。醫生透過他們的知識和經驗,能更準確為病人作全面的評估,因應病人的病史、家族史及病症的機率斷定可能成因,從而檢查並作深入求證。相反,谷歌醫生有時反而讓一些應該求醫的人,因著網上不當的資訊而延誤治療。

 

 

事實上只要運用得宜,互聯網的確可提供便捷的資訊,讓病人增進對自己健康的知識和提高求醫的警覺性。不過,過度沉迷和依賴網上診斷、或因著網上的資訊而過分擔憂自己身體的狀況,就有可能是網絡疑病症的先兆。最重要還是與你的家庭醫生討論你的想法,因為臨床經驗和診斷是無法被互聯網所取代的。

 

 

 

 

專題: 櫥窗背後的情人節

2015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情人節的起源

 

二月是個浪漫的月份,滿街櫥窗琳琅滿目的一片紅,正好為嚴冬添上一份溫暖。不說不知,情人節 (Valentine’s Day) 其實跟基督教也有極深的淵源。情人節的起源有多個版本,大多數都跟基督教有密切關係。

 

話說於三世紀時,古羅馬帝國戰事連連,當時的暴君克勞狄二世為怕青年男子捨不得家庭和愛侶,不願上陣殺敵,便禁止國民舉行婚禮。一個叫華倫泰 (Valentine) 的修士,為了捍衛愛情,不理禁令,秘密替人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並施以酷刑,最後更被處死。他死的那天是2月14日;為紀念華倫泰勇敢和捨己的義舉,當時的人就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華倫泰紀念日,後來就成為了情人節。

 

而另一個說法就指華倫泰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初世紀時代的基督徒,面對的是危險和死亡。為了掩護其他基督徒,他暴露了自己的身分,因而被抓入監牢。在監房內,他施行神蹟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時的暴君聽到這個奇蹟,非常害怕,怕華倫泰的神奇本領動搖到他的統治,因此下令將華倫泰處死。傳說在華倫泰行刑的那一天早晨,他寫了一封充滿愛意的告別信給典獄長女兒。信的下款寫著 “From your Valentine”。典獄長女兒自然悲痛欲絕,內心的思念和痛楚苦無宣洩之法,唯有在華倫泰的墓前種一棵開紅花的杏樹,寄託自己的情意。那一天是2月14日。後世為紀念他倆的愛情,便將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究竟華倫泰先生是為了愛情還是為了成全基督的使命而捨身,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去深究。現今社會,注重的是情侶們在情人節時如何向對方表達愛意,而其中一個特色,是互相送贈禮物。

 

 

情人節各國面面觀

 

在英國,最多人選購的情人節禮物是什麼呢?根據2013年一項調查,第一位是賀卡,有六成半人士選擇送賀卡給伴侶。不過隨著科技發展,連愛情也變得數碼化:單是2013年情人節當天發出的短訊中,就有229,761,058條「我愛你!」排行第二位的則是很多女孩子都鍾情的鮮花,全國花費接近3億英鎊。第三及第四位的禮物,則是和情人一起共進浪漫晚餐。其他禮物如巧克力、珠寶飾物、內衣等,也是非常熱門的選擇。光是2013年,英國人就花上13億英鎊購買禮物。不過另外有調查顯示,很多女孩子其實渴望另一半花心思,安排一些難忘的活動,留下美麗又浪漫的回憶,聽來花費自然又更大!種種期望,著實為戀人們增添了不少壓力,也令節日的意義更見商業化。

 

2013年,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就禁止學校和機構舉辦情人節慶祝活動。因為有俄羅斯人認為,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在英國,一些小學擔心學生太早談情說愛,禁止學生把情人節卡片帶進學校。有美國賀卡集團則推出「反情人節」卡,其中一張卡片寫道:「情人節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愛的氣味,它讓我想吐!」可憐那純潔的愛情竟被商業社會醜化至令人想吐。意大利則將2月15日稱之為「單身節」,讓人擺脫情人節慶祝活動的陰影,也讓社會關注單身人士所遇到的歧視問題。台灣一項調查發現,情人節成了上班一族最討厭的節日,理由是壓力太大--節日一到,單身人士更見形單影隻,而情侶在當天的花費也為個人帶來經濟壓力。

 

 

各地有趣習俗

 

世界各地就情人節慶祝都有不同的習俗,可能分文不費也能帶來一個溫馨甜蜜的節日:

 

英國

中世紀的時候,情人節在英國最為流行。當時還流行一些風俗,比如他們把當地未婚男女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把男女的姓名分別裝在不同的盒子裡。然後未婚男女就開始從裝著異性姓名的盒子裡抽籤。當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 “Valentine”,還會在男子的衣袖上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就成為該男子的責任。

 

瑞典

情人節當天,坐落在斯德哥爾摩老城裡的郵政博物館會免費提供特殊的「心之郵戳」,此帶有日期的心形郵戳可以讓一張簡單的賀卡成為永恆愛的紀念。

 

 

 

意大利羅馬

羅馬近年開始流行一種特別的情人節儀式:在情人節那天,情侶一起到羅馬著名的米爾維奧橋上,將一把象徵著心心相印的鎖掛在橋上,並把鑰匙丟到橋下河裡,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離。其實除了意大利羅馬,法國巴黎和德國科隆也有著名的「愛鎖橋」。不過,與其跑到老遠,把愛情寄托在虛無縹緲的象徵表像之上,不如實在地與愛侶建立更深入、更穩固的關係。有忍耐、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兩顆心便自然緊緊相扣,永不分離。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浪漫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櫥窗背後的情人節
情人節禮物 (丈夫篇)
情人節禮物 (妻子篇)
談情說愛--在自重、自信、自愛、自制中看愛情
情人節不易過?

專題: 禱文

2014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勞伯祥、馮兆雄、方思潔、岑偉鵬、林珊一
文/張春權牧師

 

親愛的讀者,鼓勵你與我們一起作以下的祈禱

 

滿有憐憫、恩慈、權能的父神:我們讚美祢,因祢常常記念患病者的需要。祢知道他們孤單、無助、痛楚、失去平日生活能力、成為親人負累等等負面感覺。願主醫治他們的疾病,拿走一切負面的思想,建立正面的思想,並重建自信心和自我形像,真知道神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願主賜患病者的親人有耶穌的愛與忍耐去照顧患者,在患難中經歷到在神裡面有平安與安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

 

專題文章

(社論)造福家人愛的實踐

針對長期病患者的醫療改革

照顧長期病患的太太

弱能兒子能獨立生活了

父親與阿茲海默症

家有病人時-給照料者的話

給照護者的支援

禱文

 

 

2014年9月內容

專題 • 生活資訊 天倫樂 • 親子樂 • 智慧之窗 •生命線 • 世界風情畫 • 新聞評論 • 趣味人生 • 青年園地 • 職場點滴 • 教會消息 • 健康寶鑒 • 珍饈百味 • 遊子情 • 與你同行 • 生命的旋律

專題: 英式工作文化

2014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曹子光、馮兆雄、方思潔、岑偉鵬、林珊一
文/馬日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本林 (Rubyard Kipling) 在短詩「東方與西方之歌」中寫到「東方既是東方,西方既是西方,兩者本不該相遇」。先不論生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吉本林之帝國主義思想的對錯,他確實精闢地指出當時的西方人對東方有極大的誤解。一百多年輕輕地過去,21世紀已不知不覺度過了14年,東西方並沒有如吉本林所說般不該相遇,他們反而在全球化推動下緊密相連。儘管全球化勢不可擋,不少東方人及西方人亦已在同一工作環境下共事,但這是否意味著他們能完全地互相了解? 尤其在英國,不少華人與英國人共事,就算語言已不是一個障礙,但文化及習慣上的差異往往使雙方未能完全地合作無間。本文試舉數個有關英國人在工作上的習性,盼助讀者在微細處融入英國的工作文化。

 

英式閒聊

英國人一般較注重私隱,除非是相熟的同事,辦公室內的閒聊內容多是點到即止。可是,請不要誤會他們沒有興趣與你交談,他們大多是較為害羞或擔心冒犯你的私隱。所以在避免冒犯別人私隱的前提下,英國人的閒談對話多圍繞著天氣、週末的行程及運動賽果等無關痛癢的話題,但當與對方建立關係後,話題便會深入一些。縱然英國人很尊重別人的私隱,但他們多不介意被問及自己的一些私事,所以不必太刻意限制自已的言談。

 

英式談吐

你可能聽過其他國家的人,對英國人的談吐有不同的評價。正面的有「幽默」、「睿智」及「有禮」,負面的則有「尖酸刻薄」、「口不對心」及「欲言又止」等。最近網上流傳了一則報道,來源眾說紛紜,據說是一所駐英的荷蘭公司,為幫助非英籍員工了解英籍同事的「弦外之音」而製作。以下節錄幾句,供讀者諸君判斷英式談吐是睿智還是尖酸。

 

 

 老實說,無論自覺與否,英國人的確有語帶雙關的習慣。可是,我們也不必對英式談吐過分解讀,不然我們便永遠無法與英國人溝通。我們也要對自己的談吐有信心,並積極地了解別人的想法。

 

有關飲食

華人通常習慣與同事外出用午膳,對用膳的地方也甚講究,甚至喜歡在附近的各大食肆尋找美味新奇的食物。英國人則相反,他們較習慣自備午餐,也甚少與同事一同用膳。除非是預早約好或有特別的原因,他們很少出外用午膳。儘管他們對外出午膳興趣不大,但他們對工作後到酒吧消遣的邀請卻絕少推搪。此外,喝茶也是辦公時不可或缺的「盛事」。英國人很喜歡一同到茶水間泡茶並順道與同事閒聊。有些公司及部門也流行同事間輪流為其他同事預備飲料,他們稱這項安排為Tea Round。

 

個人主義及團體精神

經常聽說西方人個人主義氾濫,而東方人則較看重團隊精神。這說法實在有點以偏概全,也忽略了個人主義的正面意義。筆者十多年來在多所英國公司服務,所認識到的「西方個人主義」並不代表獨行獨斷,而是重視每個人的專長,並容許個人在專長的範圍內自由發揮,也重視明確的責任界定,務求每個人也能明白自己及其他人的職責。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清楚知道個人及別人的職責,才能真正發揮各展所長的團體精神。這種正面的個人主義也容許下屬向上司清心直說、堅持己見。所以,在英國工作,若你認為是對的事,不妨以直接有禮的方式據理力爭,但當你發覺錯的是你時,便當儘快糾正。記著,不開口便不能得到你樂見的結果(if you don’t ask, you don’t get)。

 

上述幾點謹供參考,希望能加深讀者對英國職場的了解。本文節錄吉本林的另外一首名作《若》作結,祝願讀者在職場上能不卑不亢地勇往直前。

 

If you can dream – 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If you can think – and not make thoughts you raim;
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
……you’ll be a Man, my son!
若你能夢但不被夢想奴役
若你能思但不以思考為目的
若你能視勝利與災難
為騙子的一體兩面……
……吾兒,你已長大成人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什麼是工作的意義?

工作並快樂著

英式工作文化
訪談-餐飲業人士、牧師、年輕創業者
工作:價錢還是價值?
工作中,需要靜下來!

禱文

 

2014年8月內容

專題 • 生活資訊 天倫樂 • 親子樂 • 智慧之窗 •生命線 • 世界風情畫 • 新聞評論 • 趣味人生 • 青年園地 • 職場點滴 • 教會消息 • 健康寶鑒 • 珍饈百味 • 遊子情 • 與你同行 • 生命的旋律

專題: 需要與欲望

2014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林珊一

農曆新年快到了,在新春期間,相信大家都常收到及聽到 許多的祝福語,其中一定少不了「豐衣足食」、「家肥屋潤」、「金銀滿屋」、「多福多祿」等等。一般人的想法, 「多」就是「好」;其實,有時「多」未必是福,簡單的生活更教人活得輕鬆自在。

啼笑皆非的原因

王小姐每次約會都遲到,朋友覺得火上心頭,但仍給王小姐一個解釋的機 會。誰知王小姐的解釋卻讓他們啼笑皆非。「對不起,我向大家陪不是吧! 但我實在有困難,因為我擁有超過一百雙鞋子,每次出門,單是選款式、襯顏 色,不知不覺就花上一個小時,所以我才會遲到的啊!」如果王小姐只擁有兩 雙鞋子,她可能不會成為眾人眼中的「遲到大王」吧!

每年廿八洗邋遢

中國人有不少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喻意送舊迎新;例如年廿八,我們便會 「洗邋遢」(大掃除),一家人努力清理家居。陳太太說:「年廿八大掃除時, 我才驚覺家裡原來儲存了許多物品,很多是多年沒有用過的,有些根本是全新 的,已忘記了它們的存在;甚至更有兩、三件同樣的,想必是忘記之前已買了,後來再買一件同款式的。」

或許是英國的房子大吧!我們總覺得有很多空間可以儲存雜物,不管有用無用、是新是舊,全部都留 下來,這裡找個雜物架,那裡找個紙箱,把它們「先放一邊」,但這些東 西可能自此就不見天日,到了幾年後主人才把它們 翻出來,卻因為款式已舊,或者放置太久已 壞掉,最後還是被丟掉在垃圾桶中。

物質氾濫的世代 現代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生活水準相對提高,物質愈見豐富,對於物質,我們都 採取「寧濫勿缺」原則。誰個家裡沒有幾部電視機?有些人一家三口,卻擁有三、四輛車 子;有些人甚至有幾台電腦;像王小姐這樣的人,其實大有人在!可是,在享受生活豐裕 的同時,卻是愈少歇息的時間,愈多煩瑣事要處理,與人的關係愈來愈複雜甚至疏離,精 神和肉體的壓力愈大等等。所以近年很多人都提倡反璞歸真,推崇「簡單生活」。然 而我們習慣了營營役役的生活,真的可以簡單嗎?

簡單生活的精髓

何謂「簡單」?蘋果電腦設計部門的主管喬納森‧埃維(Jonathan IIve)認為:「清除雜 物不是簡單生活的條件,而是它的結果。簡單生活的精髓,是在清理和整理的過程中, 了解該物件存在(或不需存在)的意義」。所以「簡單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意義和目 標,視乎我們是否有智慧選擇生活或生命中重要和需要的人、事和物。

根據專家的意見,要開展簡單的生活,必須先明白以下三方面:

(一)所謂「簡單生活」其實旨在認清生命中最為可貴的事物,然後依據這目標,把 無關大礙的事剔除或減少。我們不必過度要求自己的生活即時改變,因為「簡 單生活」是一個旅程,而不是終極。有時我們也要因應社會或時代的轉變而作 出調整。

(二)我們不可能取悅每一個人。有些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向一些人說「No」,因你不 可能解決所有人的的問題!要記著,唯有當我們懂得說「No」,我們才有能力 對重要的人和事說「Yes」!

(三)滿足慾望並非快樂的唯一途徑。如果我們誠實地列出心裡的重要事物,你會發現大 部份都會是我們的主觀願望。有時我們以為有了金錢,一 切的困難都可以解決,而我們從此便會快快樂樂地活 下去。當你列出「想要」和「需要」的東西時,你 會發現你真正需要的,是金錢根本買不到的。例 如家庭溫暖,是要付出時間、關懷和愛,你 是否願意為此而放下不能叫你得著滿足的 慾望呢?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金錢買到快樂嗎?
消費購物
需要與欲望
簡樸生活的自由
從簡單出發
人需要多少土地?
禱文
無欲則安

2014年1月內容

專題健康寶鑒天倫樂教會/機構介紹教會消息新聞評論智慧之窗歐陸風情珍饈百味生命的旋律生命線生活資訊職場點滴與你同行親子樂遊子情青年園地